議論英發

成語拼音

yì lùn yīng fā

議論英發成語解釋

指崇論弘議,才華橫溢。

典故出處

《續傳燈錄·洪英禪師》時會下龍象雜遝,而師議論英發,常傾四座,聲名藉甚。”

成語典故

大學士李賢曰高廟看書,議論英發,每儒臣進講,必有辯說。”★明黃佐《翰林記·御前講論經文》

成語造句

在這場激烈的辯論中,他思維敏捷,條理清晰,其觀點令人折服,真可謂議論英發。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李賢的臣子。他出身名門,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心懷報國之志。 李賢所處的時代,國家正面臨着諸多的挑戰和變革。邊疆時有外敵侵擾,國內民生也存在着不少問題。 有一次,朝廷爲了應對邊疆的危機,召集了諸位大臣商議對策。在這場重要的會議中,衆多大臣們各抒己見,但大多觀點平庸,缺乏切實可行的方案。有的大臣主張求和,以避免戰爭帶來的損失;有的則主張強硬對抗,卻又提不出具體的作戰計劃。 就在衆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之時,李賢站了出來。他先是靜靜地聆聽了衆人的發言,然後條理清晰地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引經據典,從歷史上諸多成功的戰例中汲取經驗,分析當前敵我雙方的形勢。他的言辭鏗鏘有力,邏輯嚴密,在場的所有人都被他的見解所吸引。 李賢說道:“如今邊疆之敵,雖來勢洶洶,但實則外強中乾。我方若能合理調配兵力,加強防禦工事,必能抵禦其侵略。再者,可派遣使者前往周邊友好鄰邦,尋求援助,共同抵禦外敵。如此,不僅能增強我方實力,更能在道義上佔據優勢。” 李賢一番話說完,衆人皆陷入沉思。隨後,皇帝也不禁頻頻點頭,對他的見解表示讚賞。從那以後,李賢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每當遇到重大決策,皇帝都會首先聽取他的意見。 李賢在朝堂上的每次發言,都展現出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氣,真正做到了議論英發。他的觀點不僅獨到深刻,而且能夠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爲國家的繁榮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李賢的影響下,朝廷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求真務實、敢於直言的風氣,衆多有識之士紛紛效仿他,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國家也因此逐漸走向強盛,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李賢的事蹟被後世傳頌,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賢臣典範。

議論英發-成語圖片

議論英發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