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以待勞

成語拼音

yì yǐ dài láo

逸以待勞成語解釋

猶以逸待勞。

典故出處

宋陳師道《擬御試武舉策》逸以待勞,久以待變,亡費而有備,可謂善矣。”

成語典故

況漢口有極大市街,依託掩護,逸以待勞,持久之力,明如指掌。★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

成語造句

在這場競爭中,他巧妙佈局,先穩固自身基礎,而後等待時機,最終實現了逸以待勞,成功擊敗對手。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越國和吳國。 越國地處南方,土地肥沃,百姓勤勞,國家日漸繁榮。而吳國則兵強馬壯,吳王夫差雄心勃勃,企圖擴張領土,稱霸諸侯。 這一年,吳王夫差率領大軍攻打越國。越國君王勾踐深知吳國軍隊的強大,若正面交鋒,越國勝算極小。於是,勾踐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大臣范蠡進言道:“大王,吳國此次來勢洶洶,我們不可與之硬拼。不如暫且避其鋒芒,堅守城池,以逸待勞。”勾踐思索片刻,覺得此計可行,便下令讓百姓們堅壁清野,將糧食和物資都藏入城中,然後緊閉城門,準備迎敵。 吳國大軍一路長驅直入,來到越國城下。夫差見越國緊閉城門,便下令攻城。然而,越國士兵早已做好準備,城牆上箭如雨下,滾石檑木紛紛落下,吳軍傷亡慘重。夫差見攻城無果,便下令包圍越國城池,企圖困死越軍。 然而,越軍在城中儲備充足,勾踐又時常親自安撫士兵和百姓,使得城中人心穩定。而城外的吳軍則面臨着糧草短缺、水土不服等諸多問題,士氣逐漸低落。 就這樣,僵持了數月之後,吳軍疲憊不堪,戰鬥力大大削弱。勾踐見時機已到,決定出城反擊。他親自率領越軍,如猛虎出山,衝向吳軍。此時的吳軍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威風,被越軍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夫差帶着殘兵敗將回到吳國,悔恨不已。而越國則憑藉着“以逸待勞”的策略,成功抵禦了吳國的進攻,保衛了自己的國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不一定要急於正面交鋒,而是要善於等待時機,養精蓄銳,以自己的優勢去應對敵人的劣勢,從而取得勝利。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逸以待勞-成語圖片

逸以待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