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疑陽戰

成語拼音

yīn yí yáng zhàn

陰疑陽戰成語解釋

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

典故出處

《易·坤》陰疑於陽必戰。”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這場激烈的商業競爭中,雙方的策略變化多端,局勢複雜,彷彿陰疑陽戰,讓人難以捉摸。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局勢常常變幻莫測,充滿了權謀與智慧的較量。 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諸侯國,分別是甲國和乙國。甲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一直覬覦着乙國的富饒土地。乙國雖然相對弱小,但國君睿智,大臣們也忠心耿耿,決心保衛家園。 有一年,甲國突然集結大軍,陳兵邊境,大有一舉進攻乙國之勢。乙國上下人心惶惶,而國君卻鎮定自若,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一位大臣主張立刻集結全國兵力,與甲國正面交鋒,以顯示乙國的決心和勇氣。另一位大臣則認爲,應當採取迂迴策略,避免過早與甲國決戰。 就在衆人爭論不休之時,乙國國君深思熟慮後說道:“如今甲國雖來勢洶洶,但我們不能被其表面的強大所嚇倒。他們此番陳兵邊境,或許是虛張聲勢,我們切不可貿然行動,以免中了敵人的奸計。” 於是,乙國一方面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前往甲國,試圖探聽虛實。甲國國君見乙國使者前來,故意表現出傲慢和輕視,聲稱馬上就要發動進攻,讓乙國做好滅亡的準備。 然而,乙國國君並未被甲國國君的話語所迷惑。他分析道:“甲國如此高調宣稱進攻,卻遲遲未見實際行動,這其中必有蹊蹺。或許他們國內存在着問題,或是後勤補給不足,或是其他諸侯國對他們有所牽制。我們要沉住氣,以不變應萬變。”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乙國按兵不動,繼續觀察甲國的動靜。甲國見乙國沒有中計,反而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因爲他們的軍隊長期駐紮在邊境,耗費了大量的物資和人力,國內已經出現了不滿的聲音。 最終,甲國不得不撤兵回國。乙國憑藉着國君的冷靜判斷和沉着應對,成功化解了一場危機。 這便是“陰疑陽戰”的一個生動例子。在面對看似強大的敵人時,不被其表面的氣勢所嚇倒,通過冷靜觀察和分析,識破敵人的陰謀詭計,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這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挑戰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輕易被表象所迷惑,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陰疑陽戰-成語圖片

陰疑陽戰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