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憤成疾

成語拼音

yōu fèn chéng jí

憂憤成疾成語解釋

憂愁氣憤得病了。形容極其憂憤。

典故出處

《五代史平話·晉史》契丹因晉主招納吐谷渾,遣使來讓(責備),晉主憂憤成疾。”

成語典故

荀攸知之,憂憤成疾,臥病十數日而卒,亡年五十八歲。★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

成語造句

他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與不公,長期心情壓抑,最終憂憤成疾。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名叫李忠。 李忠出生於一個普通的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心懷報國之志。憑藉着自身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他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步入仕途。 起初,李忠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員,但他爲官清廉,公正執法,一心爲百姓謀福祉。他經常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疾苦,積極爲他們解決問題。他所治理的地方,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 由於他的出色政績,李忠很快得到了上級的賞識,被提拔到京城爲官。在京城,他依舊保持着清正廉潔的作風,敢於直言進諫,鍼砭時弊。 然而,當時的朝廷政治黑暗,奸臣當道。皇帝昏庸無能,沉迷於享樂,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一些奸臣爲了謀取私利,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李忠的正直和忠誠,引起了這些奸臣的忌恨。 他們開始設計陷害李忠,在皇帝面前惡意中傷他,污衊他有謀反之心。皇帝輕信了奸臣的讒言,對李忠產生了懷疑,漸漸疏遠了他。 李忠多次上書,向皇帝陳述事實真相,表達自己的忠心,但都被奸臣從中作梗,皇帝始終未能相信。最終,李忠被罷官免職,流放邊疆。 在流放的途中,李忠看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國家的衰敗,心中充滿了悲憤和憂慮。他深知,國家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必將走向滅亡。但自己卻無能爲力,無法改變這一現狀。 憂憤交加之下,李忠積鬱成疾。他的身體日漸衰弱,但心中的憂慮卻從未減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然心繫國家,希望有朝一日,朝廷能夠清明,百姓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 李忠的憂憤成疾,最終讓他含恨離世。但他的忠誠和正直,卻永遠留在了百姓的心中。後來,新皇帝登基,剷除了奸臣,爲李忠平反昭雪。他的事蹟被人們傳頌不衰,成爲了後世爲官者的楷模。 李忠的故事,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忠臣在黑暗的政治環境中,堅守正義是何等的艱難,而憂憤成疾又是何等的悲哀。

憂憤成疾-成語圖片

憂憤成疾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