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無行
成語拼音
- yǒu wén wú xíng
有文無行成語解釋
- 雖有文才而人品不好。
典故出處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或有文無行,久而穢跡惡聲,使人不屑齒錄者,其勢亦可以乞食。”
成語典故
- 蓋自居於聖賢,而訾毀其親,可謂有文無行,名教之罪也。★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王充》
成語造句
- 他雖然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可其品德卻爲人詬病,實在是有文無行。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趙謙的書生。他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文章寫得極爲出色,每每在鄉中比試文采,都能脫穎而出,備受衆人稱讚。
然而,隨着年歲漸長,趙謙的品性卻逐漸顯露出令人擔憂的一面。他雖然才華橫溢,出口成章,但爲人卻極爲自私自利,絲毫不懂爲他人着想。
有一次,村裏遭遇旱災,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困苦。鄉紳們組織起來,準備籌集善款救濟災民。大家紛紛慷慨解囊,就連一些家境並不寬裕的人家也盡其所能地貢獻一份力量。然而,趙謙卻對此事置若罔聞,不僅不願意捐出一分一毫,還在一旁冷嘲熱諷,說這是徒勞之舉。
後來,趙謙憑藉着自己的文采,獲得了一位官員的賞識,被舉薦入朝爲官。初入官場時,他看似兢兢業業,努力工作,頗得上級的信任。但時間一長,他的真面目便逐漸暴露。他爲了自己的仕途升遷,不擇手段地排擠同僚,甚至不惜誣陷忠良,只爲給自己騰出晉升的空間。
在處理政務時,他也常常只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不顧百姓的死活。對於那些能夠爲他帶來好處的事情,他不遺餘力地去爭取;而對於那些關乎民生疾苦、需要付出努力卻無利可圖的事務,他則能推則推,能躲則躲。
久而久之,趙謙的種種劣跡引起了衆人的不滿和憤怒。曾經那些對他的文采讚賞有加的人,如今都對他的品性嗤之以鼻。正所謂“有才無德,終不爲用”,趙謙最終因爲自己的惡行被朝廷革職查辦,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趙謙的故事成爲了當地的一個教訓,人們常以此告誡後人,做人切不可有文無行。一個人縱使才華橫溢,如果品行不端,也終究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更無法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有文無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