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征無戰

成語拼音

yǒu zhēng wú zhàn

有征無戰成語解釋

指不戰而勝。

典故出處

《晉書·樂志下》言宣帝致討吳方,有征無戰也。”

成語典故

聖母覆物仁慈,挽回和氣,故能有征無戰。★清·袁枚《爲王太必平大金川表》

成語造句

如今各國都在追求和平解決爭端,期望能達成有征無戰的理想局面,避免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段鮮爲人知卻意義深遠的故事。 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各國紛爭不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其國君雄才大略,一心想要統一天下,結束這漫長的戰亂,讓百姓過上安寧的日子。 這位國君深知,戰爭帶來的不僅是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更是無盡的痛苦和災難。於是,他在準備對外擴張時,並沒有盲目地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而是採取了一系列高明的策略。 他首先大力發展國內的經濟,使得國家倉廩充實,百姓安居樂業。同時,他重視人才,廣納賢士,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在軍事上,他加強軍隊的訓練,提高士兵的素質和裝備水平,但卻不輕易動武。 當他決定對周邊的一個小國發動攻勢時,他先派出使者,向對方闡述戰爭的危害以及歸順的好處。小國的國君和臣民們聽聞,心中開始動搖。緊接着,他又展示了自己國家強大的實力,讓小國感受到雙方的差距。 在這樣的形勢下,小國的國君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不戰而降,主動歸順。就這樣,大國不費一兵一卒,便成功地將小國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此後,這位國君如法炮製,又通過類似的策略,讓許多其他的諸侯國紛紛歸附。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激烈的戰鬥,卻實現了領土的擴張和國家的統一。 這位國君所採取的策略,正是“有征無戰”的完美體現。他以智慧和謀略代替了血腥的殺戮,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正如古人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種“有征無戰”的方式,不僅減少了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更贏得了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爲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樣的智慧和策略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借鑑。它告訴我們,武力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有時候,智慧和仁德能夠發揮出更強大的力量。

有征無戰-成語圖片

有征無戰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