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
成語拼音
- yú bù kě jí
愚不可及成語解釋
-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
典故出處
- 《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成語典故
- 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迫的情形時,心裏總想開口向它們發一句愚不可及的提問——往哪裏去?!”(魯迅《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
成語造句
- 他居然做出這種違背常理的決定,簡直是愚不可及。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寧俞,爲人忠誠正直,頗具智慧。
當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行事頗爲荒唐。他沉迷於聲色犬馬,不理朝政,還時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決策。
有一次,衛靈公決定要去晉國訪問。在出發前,寧俞極力勸阻,他向衛靈公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指出此行可能會帶來諸多不利。然而,衛靈公根本不聽寧俞的良言相勸,執意前往晉國。
結果正如寧俞所料,衛靈公在晉國遭遇了種種刁難和屈辱。回國之後,衛靈公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反而對寧俞心生怨恨,認爲是寧俞的勸阻給他帶來了晦氣。
面對衛靈公的昏庸和無知,寧俞感到無比的無奈和痛心。有一天,孔子聽聞了這件事,感慨地說:“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的意思是,寧俞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展現出聰明才智;而在國家政治混亂的時候,就裝出愚笨的樣子。他的聰明別人或許能夠達到,但他那種裝愚的本領,卻是別人難以企及的。
這裏的“愚不可及”並不是指真正的愚蠢,而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處世智慧。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寧俞選擇了以“愚”來保護自己,避免因直言進諫而招來殺身之禍。這種“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一種高超的生存策略。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寧俞這樣“愚不可及”的人物並非罕見。他們在亂世中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以獨特的方式應對困境,爲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深思的故事。他們的“愚”並非愚笨,而是一種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勇氣,是在特定環境下的一種生存智慧和道德堅守。這種“愚不可及”的精神,也激勵着後人在面對複雜的世事時,要懂得審時度勢,靈活應對,以保護自己和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愚不可及-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