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之遇
成語拼音
- zhī jǐ zhī yù
知己之遇成語解釋
- 遇待遇。像對知己一樣的待遇。形容受到賞識。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從未想過能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獲得如此寶貴的機會,彷彿遇到了知己之遇,自此人生道路截然不同。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令人感慨萬千的故事,而今天要講述的這一段,正詮釋了“知己之遇”的深刻內涵。
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他的琴藝高超,彈奏出的樂曲如高山流水般美妙動聽,然而,儘管他在衆人面前演奏,卻始終沒有遇到一個真正能聽懂他琴音的人。這讓俞伯牙感到無比的孤獨和失落,他時常感嘆,這世上難道就沒有一個能與他在音樂上產生共鳴的知音嗎?
有一天,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國。在乘船返回的途中,他夜泊在一座山下。面對清風明月,俞伯牙興致大發,坐在船頭彈奏起琴來。此時,一個名叫鍾子期的樵夫,正巧路過此處。他被這優美的琴聲所吸引,停下腳步,靜靜地聆聽。
俞伯牙先彈奏了一曲意在表現高山的樂曲,鍾子期聽後讚歎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中一驚,沒想到一個樵夫竟能聽懂他琴音中所蘊含的高山之意。接着,他又彈奏了一曲意在表現流水的樂曲,鍾子期又說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激動不已,他終於找到了那個能聽懂他琴音的人。他與鍾子期相談甚歡,兩人結爲知己。此後,他們約定每年在此相會。
然而,世事無常。一年之後,俞伯牙如期而至,卻不見鍾子期的身影。經過多方打聽,才得知鍾子期已經病故。俞伯牙悲痛欲絕,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彈奏了一曲最後的絕唱。曲罷,他將琴摔碎,發誓從此不再彈琴。因爲他知道,這世上再也沒有像鍾子期那樣懂他的人了,這“知己之遇”,一旦失去,便再也無法重現。
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成爲了千古傳頌的佳話。他們之間的這種相知相惜,正是“知己之遇”的生動寫照。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人們渴望理解,渴望被傾聽,而這樣純粹而深厚的知己情誼,顯得尤爲珍貴。
回首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偉大的人物也都曾經歷過或渴望着“知己之遇”。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這位知己,共同謀劃天下大事;馬克思與恩格斯志同道合,在思想的領域相互啓發,共同爲共產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知己之遇”是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它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這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再孤獨。
知己之遇-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