銖稱寸量
成語拼音
- zhū chēng cùn liáng
銖稱寸量成語解釋
- 形容極精細地衡量、推究。
典故出處
- 明·唐順之《與王龍溪郎中書》以尹之所樂者,堯舜之道也,而袛銖稱寸量於一介取予之間。若硜硜小人然者,何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採購珠寶時,商家會對每一顆寶石銖稱寸量,以確保其價值和質量都能得到準確評估。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富的商人。李富以販賣絲綢爲生,他的生意做得不大不小,但卻十分用心。
起初,李富在進貨時總是大手大腳,不太在意價格和數量。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發現自己的利潤並不如預期那般豐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改變經營策略。
從那以後,李富在每次進貨時都變得極其謹慎,對每一匹絲綢都銖稱寸量。他會仔細地檢查絲綢的質量,與供應商反覆商討價格,精確計算每一寸絲綢的成本和可能帶來的收益。
有一次,李富聽聞遠方的一個城市有一批優質絲綢出售。他長途跋涉趕到那裏,在衆多的供應商中精挑細選。其他商人或許只是大致看看,覺得差不多就買下了。但李富不同,他拿着尺子一寸一寸地量,用小秤一銖一銖地稱,惹得供應商們都有些不耐煩。
有人嘲笑他說:“做生意哪能如此斤斤計較,這般銖稱寸量,能做成什麼大事?”李富卻不爲所動,他深知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不被欺騙,獲取最大的利潤。
最終,李富以合理的價格購進了一批品質上乘的絲綢。回到小鎮後,他精心定價,由於成本控制得當,他的絲綢價格既實惠又保證了足夠的利潤。很快,他的絲綢就銷售一空,而那些曾經嘲笑他的商人,因爲進貨時的粗心大意,有的絲綢質量不佳,有的價格過高,導致貨物積壓,損失慘重。
李富的生意越做越大,他銖稱寸量的經營方式也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和效仿。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許多成功的商人如同李富一般,注重細節,精打細算,才能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正如《史記·平準書》中所記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從來久遠,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故《書》道唐虞之際,詩述殷周之世,安寧則長庠序,先本絀末,以禮義防於利;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這告訴我們,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懂得精打細算,權衡利弊,方能應對變化,成就事業。李富銖稱寸量的做法,正是對這種智慧的生動詮釋。
銖稱寸量-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