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喉觸諱

成語拼音

zhuǎn hóu chù huì

轉喉觸諱成語解釋

指一說話或一寫文章就觸犯忌諱。

典故出處

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成語典故

按文字避忌,至禁用‘哉’字,真所謂轉喉觸諱者矣。★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忌用哉”字》

成語造句

在那個封建時代,人們的言論受到諸多限制,稍有不慎就可能轉喉觸諱,給自己帶來災禍。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官場之中,有一位名叫李佑的官員。 李佑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心懷壯志,渴望在仕途上一展抱負。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鬥,他終於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在朝中謀得了一官半職。 起初,李佑滿懷熱情,積極爲朝廷建言獻策,一心想要爲百姓謀福祉。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漸漸發現官場的複雜和險惡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當時的朝廷,皇帝多疑,權臣當道,派系鬥爭激烈。李佑說話行事不得不小心翼翼,唯恐稍有不慎便會觸怒權貴,招來禍端。 有一次,在商討一項重要的政策時,李佑憑藉着自己對民情的瞭解,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原本他以爲這是爲了國家的利益着想,應該會得到支持和讚賞。可沒想到,他的言論卻無意中觸及了某些權貴的利益。 那些權貴們抓住李佑言語中的一些細微之處,添油加醋,向皇帝進讒言。皇帝本就對官員們的言行十分敏感,聽了這些讒言後,頓時龍顏大怒,認爲李佑有意冒犯。 李佑深知自己陷入了困境,但又無法爲自己辯解。他明白,在這轉喉觸諱的官場中,一句無心之語都可能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成爲自己的致命傷。 從此以後,李佑在朝廷中變得謹小慎微,不敢再輕易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原本的雄心壯志逐漸消磨殆盡,每日只是戰戰兢兢地應付着各種複雜的局面。 最終,李佑在鬱郁不得志中結束了自己的官場生涯。他的經歷成爲了後人的警示,讓人們深知在複雜的環境中,說話行事需要謹慎小心,以免轉喉觸諱,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災禍。 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明白,一個清明公正的政治環境是多麼重要,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才能暢所欲言,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轉喉觸諱-成語圖片

轉喉觸諱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