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好作歹
成語拼音
- zuò hǎo zuò dǎi
作好作歹成語解釋
- 比喻用各種理由或方式反覆勸說。
典故出處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兩人之間來回勸說,試圖化解矛盾,真是作好作歹,費了不少心思。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兩戶人家,一戶姓趙,一戶姓錢。趙家是書香門第,家風嚴謹,子孫皆勤奮好學,爲人正直善良。錢家則是商戶出身,家境殷實,但家風較爲浮誇,子孫多有驕縱之氣。
這一年,小鎮上來了一位新的縣令。這位縣令初來乍到,急於做出一番政績。錢家爲了謀取更多的商業利益,便動了歪心思,想要巴結縣令。他們送上了豐厚的禮品,還在縣令面前說了不少趙家的壞話。
縣令聽信了錢家的讒言,對趙家產生了偏見。他開始找各種藉口刁難趙家,趙家的日子變得艱難起來。
趙家的長子趙文是個有骨氣的年輕人,他決定爲家族討回公道。他四處收集證據,準備向更高一級的官員申訴。
錢家得知此事後,擔心事情敗露會影響到自己,便又去縣令那裏作好作歹。錢家一方面勸說縣令趕緊想辦法打壓趙家,以免趙家真的翻案成功;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表示,不希望事情鬧得太大,以免影響縣令的聲譽。
縣令在錢家的蠱惑下,愈發堅定了對付趙家的決心。然而,趙文並沒有放棄。他歷經艱辛,終於將證據交到了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員手中。
這位官員仔細審查了證據,發現趙家是被冤枉的。他嚴厲斥責了縣令的不公和錢家的惡行,並下令爲趙家平反。
最終,縣令被罷官,錢家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趙家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和安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那些搬弄是非、作好作歹的人,終究不會有好下場。而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我們應當秉持正直善良的心,不被奸佞之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堅守正道,才能迎來公平和美好的結局。
作好作歹-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