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無留牘
成語拼音
- àn wú liú dú
案無留牘成語解釋
- 桌案上沒有積壓的公文。形容辦理公務幹練、及時。
典故出處
- 清·朱彝遵《商丘宋氏家乘》序一十七年,國奢示之以儉,事煩行之以簡,月要歲會,久而案無留牘。”
成語典故
- 一應公事,張令都聽他決斷。真是案無留牘,獄無冤刑,民心大悅。★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
成語造句
- 他工作效率極高,每天處理事務井井有條,讓人不禁感嘆其能力之強,能做到案無留牘。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官員叫李明,他被任命爲某地的地方長官。
李明到任後,發現官府中積壓了大量的案件和公文,百姓們常常爲了等待案件的處理結果而焦急萬分。他深知這樣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地方的治理和百姓的生活。於是,李明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局面。
他每天早早地便來到官府,認真查閱每一個案件和公文,絕不敷衍了事。對於那些複雜的案件,他會仔細研究證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於公文的處理,他也是一絲不苟,力求做到準確無誤。
李明還積極地組織下屬們一起努力工作,他教導他們要以公正、高效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案件和公文。在他的帶領下,整個官府的工作氛圍煥然一新。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積壓的案件和公文逐漸減少。百姓們看到自己的事情能夠得到及時的處理,對李明充滿了感激之情。
隨着時間的推移,官府中幾乎不再有積壓的案件和公文,真正做到了“案無留牘”。李明的治理成效顯著,當地的社會秩序變得更加穩定,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後來,李明的事蹟被廣爲傳頌,其他地方的官員也紛紛效仿他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爲百姓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歷史上,像李明這樣致力於提高行政效率、做到案無留牘的官員還有很多。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爲官的職責和使命,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古代社會,高效的官府治理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案無留牘不僅體現了官員的能力和敬業精神,更是保障百姓權益、促進社會進步的關鍵所在。
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在當今社會中,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其他各個行業,都應該以高效、負責的態度對待工作,努力做到盡善盡美,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案無留牘-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