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慷慨
成語拼音
- bēi gē kāng kǎi
悲歌慷慨成語解釋
- 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發悲壯的胸懷。
典故出處
-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晉·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爲賢。”
成語典故
- 乃至變亂之間,盡喪其平生,豈其悲歌慷慨之性歟。★清·黃宗羲《桐城方烈士婦墓誌銘》
成語造句
-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英勇之士投身疆場,他們的事蹟令人動容,每一個故事背後都透着一種悲歌慷慨的精神。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的故事充滿了悲歌慷慨的色彩。
那是在戰亂紛飛的年代,有一位名叫荊軻的壯士。當時,秦國勢力日益強大,對其他諸侯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燕國的太子丹深感憂慮,爲了拯救燕國,他決定派遣荊軻去刺殺秦王。
荊軻深知此去九死一生,但他依然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使命。他與好友高漸離等在易水河畔告別,衆人皆白衣素縞,氣氛凝重而悲壯。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那歌聲中飽含着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使命的堅定,以及對未知前路的無畏。“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歌聲在易水河畔迴盪,讓人心生敬佩與感動。
荊軻帶着燕國的期望和重託,踏上了前往秦國的征程。他憑藉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功地接近了秦王。然而,在關鍵時刻,刺殺行動卻出現了意外,最終荊軻未能成功完成任務,壯烈犧牲。
荊軻的故事,成爲了歷史上一段悲歌慷慨的傳奇。他爲了國家和正義,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展現出了無比的勇氣和忠誠。他的事蹟被後世廣爲傳頌,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悲歌慷慨,不僅僅是個人的英勇表現,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而奮鬥的象徵。
在歷史的記載中,像荊軻這樣悲歌慷慨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在面對困境和危險時,毫不退縮,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忠誠、勇敢和擔當。他們的故事,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堅定信念,勇往直前。這些悲歌慷慨的事蹟,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歷史的天空,讓我們銘記那些爲了理想和信念而奮鬥的人們。
悲歌慷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