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之語
成語拼音
- bù jīng zhī yǔ
不經之語成語解釋
- 指荒誕無稽、沒有根據的話。
典故出處
-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雜錄》神宗顧問左右‘青脣’何事,皆不能對。乃以問趙元老。元老奏‘不經之語,不敢以聞’。”
成語典故
- 此必寺僧欲借古名人爲引重,乃造此不經之語以聳聽。★清·葉廷琯《吹網錄·有應訂正處》
成語造句
- 他常常口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話,仔細一聽,盡是些不經之語,讓人無法相信。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張謙。張謙此人有些急功近利,總想着能快速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榮耀。
有一次,國家面臨一個重要的決策,是關於與鄰國的關係處理。朝堂上衆人紛紛發表意見,有的主張和談,有的主張強硬對抗。而張謙爲了能在國王面前凸顯自己的與衆不同,竟然說出了一番讓人匪夷所思的言論。
他說:“我們應該直接出兵攻打鄰國,憑藉我國的強大實力,定能一舉將其征服,到時候我們的領土將會大大擴張,榮耀和財富也將滾滾而來。”衆人聽了他這一番話,都覺得十分荒謬。這鄰國的實力與本國不相上下,貿然出兵攻打,必定會引發一場慘烈的戰爭,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張謙卻對自己的這番“不經之語”深信不疑,還在朝堂上侃侃而談,試圖說服國王採納他的建議。其他大臣們紛紛站出來反對,他們引經據典,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因爲衝動行事而導致國家陷入危機的例子。
但張謙卻固執己見,甚至詆譭那些反對他的大臣是膽小懦弱之輩。國王在聽取了衆人的意見後,也覺得張謙的話太過輕率和不切實際。最終,國王沒有采納張謙的建議,而是選擇了更加穩妥的和談方式來解決與鄰國的問題。
此事過後,張謙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爲,反而對那些反對他的大臣心懷怨恨。他在之後的日子裏,依然時不時地說出一些類似的“不經之語”,試圖引起國王的注意,但國王對他已經漸漸失去了信任和耐心。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謙的行爲引起了越來越多大臣的不滿,大家都覺得他的這些言論不僅無益於國家的發展,還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終於,在一次重要的朝會上,國王當着衆人的面嚴厲地批評了張謙,指責他的“不經之語”擾亂了朝堂的秩序,影響了國家的決策。
張謙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明白了那些看似驚人的言論其實是多麼的不切實際和不負責任。從那以後,他逐漸收斂了自己的行爲,不再輕易說出那些“不經之語”,而是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見識和能力,希望能夠重新獲得國王和大臣們的信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隨口說出一些沒有根據、不切實際的話語,而應該腳踏實地,以理性和智慧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否則,我們可能會像張謙一樣,因爲自己的“不經之語”而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不經之語-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