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爽累黍

成語拼音

bù shuǎng lèi shǔ

不爽累黍成語解釋

猶言絲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典故出處

清·王韜《淞隱漫錄·姚雲纖》女鑿壁偷聽,得其指授,無人時轉喉學唱,音韻抑揚,不爽累黍。”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進行這次精密測量的過程中,他的操作可謂分毫不差,達到了不爽累黍的程度。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名爲陳國。陳國的宮廷中有一位技藝精湛的樂師,名爲鍾子期。 鍾子期對音律有着極高的天賦和敏銳的感知。有一次,陳國國君命令鍾子期爲新制的樂器校音。鍾子期深知這項任務的重要性,絲毫不敢馬虎。他全神貫注地調試着每一個音符,力求達到最精準的音準。 經過多日的努力,鍾子期終於完成了校音工作。當他向國君展示成果時,衆人都驚歎不已。每一個音符都如同天籟之音,精準無比,不差絲毫。而鍾子期對於音律的把握,更是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真可謂是不爽累黍。 後來,其他國家的樂師聽聞了鍾子期的大名,紛紛前來挑戰。其中有一位自恃技藝高超的樂師,他帶來了自己最爲得意的樂器,試圖與鍾子期一較高下。 在比試中,那位樂師先演奏了一曲,的確也展現出了不凡的技藝。然而,當鍾子期演奏時,他那精準到極致的音律,讓所有人都爲之折服。即使是最細微的差別,鍾子期也能精準地呈現出來,相比之下,那位外來的樂師就顯得略有遜色了。 鍾子期憑藉着他對音律的執着追求和高超技藝,成爲了陳國的傳奇人物。他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頌不衰,“不爽累黍”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用來形容絲毫不差,極其精準。就如同鍾子期對音律的把握,哪怕是微小如黍米的差別,也能清晰分辨。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個成語激勵着人們在各自的領域追求極致的精準和完美,不斷超越自我,創造出更加卓越的成就。

不爽累黍-成語圖片

不爽累黍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