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短氣粗
成語拼音
- cái duǎn qì cū
才短氣粗成語解釋
- 才才識;短短淺;氣氣質。缺少才幹,氣質粗魯。
典故出處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3回祿山才短氣粗,當此大鎮,深不能勝任。”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常常表現得毫無頭緒,且態度強硬,讓人覺得他才短氣粗。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張華的人。他自小就很聰明,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才短氣粗。
張華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但他一直渴望能出人頭地。憑藉着自己的一點小聰明,他也確實在鄉里獲得了一些名氣。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才學並沒有實質性的增長,可脾氣卻越來越大。
有一次,鄉里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詩會,許多有才華的人都前來參加。張華也自信滿滿地前往,心想自己肯定能在詩會上大放異彩。可是,當他看到其他人出口成章、妙筆生花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才學是多麼的淺薄。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反思自己,努力提升,反而是心生嫉妒和不滿,在詩會現場就開始發脾氣,指責別人的詩作這裏不好那裏不行。
之後,張華決定外出遊歷,希望能增長見識和學問。在遊歷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一位真正有才華的學者。這位學者知識淵博,待人謙遜。張華一開始還試圖在學者面前賣弄自己那點有限的知識,然而學者只是微笑着聽他講完,然後委婉地指出了他的不足之處。張華頓時覺得臉上無光,氣不打一處來,又開始大聲嚷嚷,指責學者故意讓他難堪。學者看着他才短氣粗的樣子,只是無奈地搖了搖頭,嘆息道:“如此行徑,如何能有長進。”
張華繼續着他的遊歷,但因爲他的才短氣粗,總是與他人發生衝突和矛盾,也錯失了許多向他人學習的機會。回到家鄉後,他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脾氣和態度。
隨着時間的流逝,鄉里的人漸漸都知道了張華的爲人,對他也越來越疏遠。而那些真正有才華且謙遜的人,卻逐漸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和尊重。張華看到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懊悔和自責,但他卻依然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脾氣。
最終,張華在孤獨和悔恨中度過了餘生。他的故事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反面教材,提醒着後人不要像他一樣才短氣粗,要時刻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斷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才學和修養,否則只會自食惡果,在人生的道路上處處碰壁。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那些恃才傲物、才短氣粗的人往往難以取得真正的成就,而只有那些虛懷若谷、勤奮好學的人,才能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才短氣粗-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