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不一
成語拼音
- cēn cī bù yī
參差不一成語解釋
- 形容不整齊或不一致。同參差不齊”。
典故出處
- 《南齊書·禮志上》至於嗣位之君,參差不一,宜有定製。”《隋書·后妃傳》周公定禮,內職始備列焉。秦、漢以下,代有沿革,品秩差次,前史載之詳矣。齊、梁以降,歷魏暨周,廢置益損,參差不一。”
成語典故
- 月梅便把一疊鈔票交給紫旒,紫旒接過來一點,只見匯豐的、麥加利的、十元的、五元的、一元的,亂七八糟,參差不一。★清·吳趼人《近代社會齷齪史》第二回
成語造句
- 校園裏的樹木生長得參差不齊,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則略顯矮小。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安國。安國的百姓們過着平靜而祥和的生活。
在安國的朝堂之上,官員們的能力和品行參差不齊不一。其中有一位名叫李臣的大臣,他才華出衆,一心爲國家和百姓着想,積極地提出各種有益的建議和政策,致力於讓國家繁榮昌盛。然而,也有一些大臣,他們或貪婪自私,或庸庸碌碌,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有一年,安國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陷入了困境。李臣心急如焚,他四處奔走,尋求解決辦法。他建議國王開倉放糧,以緩解百姓的飢餓,同時組織人力興修水利,從根本上解決旱災問題。可是,那些品行不佳的大臣們卻各懷心思,有的擔心開倉放糧會影響自己的利益,有的則覺得興修水利工程太過麻煩,紛紛提出反對意見。
國王在這些參差不齊不一的建議面前猶豫不決,國家的局勢也因此變得愈發危急。李臣見狀,決定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推動事情的發展。他不辭辛勞地深入民間,動員百姓們一起行動起來,共度難關。他以身作則,帶領大家挖井找水,努力抗旱。
在李臣的努力和感召下,越來越多的百姓團結在了一起,他們互幫互助,共同對抗旱災。而那些原本態度消極的大臣們,看到李臣和百姓們的行動取得了成效,也漸漸轉變了態度,開始支持李臣的提議。最終,安國成功地度過了旱災危機,國家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這件事情讓國王深刻地認識到了官員們參差不齊不一的表現對國家的影響。他開始重視選拔和任用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員,逐漸剔除那些不作爲的大臣。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安國的朝堂變得更加清明,國家也日益強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團隊或組織中,人員的素質和表現往往是參差不齊不一的。但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擔當、一心爲公的人,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引領大家走向成功。我們應該努力提升自己,成爲那個能夠爲集體做出積極貢獻的人,同時也要善於分辨身邊的人,與那些優秀的人爲伍,共同進步,推動社會的發展。正如安國在經歷了這場危機之後,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從而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參差不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