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歜羊棗

成語拼音

chāng chù yáng zǎo

昌歜羊棗成語解釋

據傳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魯曾點嗜羊棗◇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典故出處

宋·蘇軾《答李端叔書》不肖爲人所僧,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宴會上的美食衆多,可他卻對那些山珍海味不感興趣,唯獨鍾情於那看似普通的昌歜羊棗。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魯國。魯國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 這位大臣平日裏非常注重品德的修養和學識的積累,他以公正和智慧聞名於朝野。一天,這位大臣在處理政務之餘,與一些同僚聚在一起閒聊。衆人談到了美食,有人說起了各種珍貴的佳餚,如燕窩、魚翅等。而這位大臣卻微微一笑,說道:“在我心中,有一種食物的美味,遠超那些山珍海味。”衆人好奇地追問是什麼,大臣緩緩說道:“那便是昌歜。”昌歜是一種用菖蒲根切製成的鹹菜。 衆人聽後有些詫異,不明白這普通的昌歜爲何能讓大臣如此推崇。大臣解釋道:“昌歜雖然看似普通,但其獨特的味道和蘊含的意義卻非比尋常。它代表着一種質樸和純真,能讓人在品味中感受到生活的本真。” 過了一段時間,魯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宴會上,各種美味佳餚琳琅滿目。然而,這位大臣卻在衆多食物中,唯獨挑選了羊棗。其他人見狀,又一次感到不解。大臣再次微笑着解釋道:“羊棗雖然不是最珍貴的食物,但它對我來說卻有着特殊的意義。它讓我想起了過去的一些美好時光,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這位大臣對昌歜和羊棗的獨特喜愛,漸漸在魯國傳開。人們開始明白,他所追求的並非是外在的奢華和虛榮,而是內心的滿足和對生活本質的感悟。後來,人們就用“昌歜羊棗”這個成語來比喻人的癖好各不相同,也用來形容人的品德和追求各有千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於生活和價值觀的獨特理解。他們懂得在平凡中發現美好,不被物質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追求內心真正的滿足和安寧。這也提醒着我們,在當今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裏,我們不能僅僅追求表面的繁華和虛榮,而應該像那位大臣一樣,去發現那些真正能讓我們內心充實和快樂的事物。正如《論語》中所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於物質的堆積,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感悟和對生活的熱愛。我們應從昌歜羊棗的故事中汲取智慧,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獨特的美好和追求。

昌歜羊棗-成語圖片

昌歜羊棗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