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風弄月

成語拼音

cháo fēng nòng yuè

嘲風弄月成語解釋

嘲嘲笑;弄玩賞;風、月泛指各種自然景物。指描寫風雲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典故出處

晉·王嘉《拾遺記》免學他嘲風詠月,污人行止。”唐·白居易《將歸渭村先寄舍弟》詩詠月嘲風先要減,登山臨水亦宜稀。”

成語典故

我和你今日嘯傲煙霞,嘲風弄月,何等自在。★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六回

成語造句

那詩人每日看似悠閒,實則在用心感受生活,爲的是能夠在作品中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世間萬象,而非嘲風弄月般地虛耗才情。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張華的文人。他生活在一個動盪卻又充滿詩意的時代。 張華自幼聰慧過人,對文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天賦。他常常遊歷于山水之間,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與神奇。在一次遊歷中,他來到了一座寧靜的山間寺廟。寺廟周圍景色宜人,山巒起伏,雲霧繚繞。張華被這美景深深吸引,便決定在此停留一段時間。 在寺廟中,張華結識了一位名叫李逸的僧人。李逸雖已出家,但對世間的文學藝術依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兩人一見如故,時常一起探討詩詞歌賦,談論人生百態。 在那段時光裏,張華盡情地享受着自然的恩賜,白天他會漫步于山林之間,傾聽鳥兒的歌聲,觀賞花朵的綻放;夜晚則會仰望星空,思考着宇宙的奧祕。他將自己對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了詩詞創作中,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篇章。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開始有些沉迷於這種嘲風弄月的生活。他漸漸忽略了現實世界中的種種問題和挑戰,只專注於自己的文學世界裏。他的朋友們紛紛勸他要關注現實,爲國家和社會做出一些貢獻,但張華卻不以爲意,認爲那些世俗之事與他無關。 直到有一天,國家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危機。外敵入侵,戰火紛飛,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張華看到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愧疚和自責。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逃避現實,只追求風花雪月的生活。 於是,張華毅然決定投身到國家的保衛戰中。他利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爲軍隊出謀劃策,鼓舞士氣。在他的努力下,國家逐漸擺脫了危機,迎來了和平與安寧。 經過這次經歷,張華深刻地認識到,嘲風弄月固然可以帶來一時的愉悅和享受,但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在面對現實、承擔責任中度過。他從此不再只沉迷於自己的文學世界,而是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事務中,用自己的行動去爲他人帶來幫助和希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逸和享樂,而應該在合適的時候勇敢地面對現實,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纔會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嘲風弄月-成語圖片

嘲風弄月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