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說
成語拼音
- chéng shì bù shuō
成事不說成語解釋
- 說解說。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說;後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
典故出處
- 《論語·八佾》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復說也。’
成語典故
- 成事不說,既往不咎。我們原是各治水酒餞行的,還說我們餞行正文罷。★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
成語造句
- 對於已經過去的事情,我們應該遵循成事不說的原則,不再過多糾結,而是把精力放在當下和未來。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有一個小國的國君,他性格優柔寡斷,在面對諸多決策時常常猶豫不決。一次,他在大臣們的建議下決定與鄰國結盟,共同對抗另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然而,在簽訂盟約的過程中,這位國君卻因爲一些細節問題而反覆更改自己的意見,導致整個結盟的進程變得十分拖沓。
他的一位睿智的大臣見狀,心中十分焦急。他深知國君這樣的行爲可能會給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於是便多次進諫,希望國君能夠果斷地做出決定。可是國君卻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不願意正視問題。
最終,鄰國等得不耐煩了,轉而與其他國家結盟,這個小國瞬間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這樣的局面,國君懊悔不已,開始埋怨大臣們沒有及時提醒他。那位睿智的大臣無奈地嘆息道:“大王啊,事情已然如此,如今再去追究又有何意義呢?正所謂成事不說,已經發生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議論了呀。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應對當前的困境,而不是一味地懊悔過去。”
國君聽了大臣的話,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從那以後,他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在面對決策時更加果斷,不再猶豫不決。雖然國家已經因爲他之前的過錯而面臨困境,但他和大臣們一起努力,盡力去彌補之前的失誤。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在事情發生後纔去懊悔,去指責他人,卻忘記了“成事不說”的道理。我們應該從過去的經歷中吸取教訓,以更加明智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就如同這個小國的國君,只有勇敢地承認錯誤,積極地改正,才能讓國家有重新發展的機會。同時,這也提醒着我們每一個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慮,一旦做出決定就要堅定地執行,不要等到事情不可挽回時才追悔莫及。我們應該以史爲鑑,懂得珍惜當下,把握未來,避免重蹈覆轍。
成事不說-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