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力不討好
成語拼音
- chī lì bù tǎo hǎo
喫力不討好成語解釋
- 討求得。費了好大力氣,也得不到稱讚。形容事情棘手難辦,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對頭。
典故出處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老實說,有了錢,與其這樣化的喫力不討好,我倒不如拿來孝敬點給叔公了。”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爲了幫朋友解決難題,忙前忙後,費了好大的勁兒,結果卻落得個被埋怨的下場,真是喫力不討好。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小鎮,名叫清風鎮。鎮裏有一位名叫李三的年輕人,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有一次,鎮裏的一條主要道路因爲暴雨而變得泥濘不堪,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李三看到這種情況,便主動找來工具,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修整道路,想要讓大家能夠順利通行。然而,當人們路過時,有些人不但不感激他,反而還嘲笑他多管閒事,說他費力不討好。李三聽到這些話,心裏雖然有些難過,但他依然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
還有一次,鎮裏的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路邊,李三恰巧經過,他急忙上前將老人扶起,並送老人回家。可是,老人的家人卻誤以爲是李三將老人推倒的,對他一頓指責和謾罵。李三百口莫辯,感到無比的委屈和無奈。他明明是出於好心去幫助別人,結果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儘管經歷了這些喫力不討好的事情,李三卻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幫助他人。他依然保持着自己善良的本心,繼續在鎮裏默默做着好事。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喫力不討好的例子。比如,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他在泓水之戰中堅持所謂的“仁義”,非要等楚軍完全渡河並擺好陣勢後纔開戰,結果導致宋軍大敗。他的這種行爲在當時就被很多人認爲是不明智的,是喫力不討好的表現。
然而,我們不能因爲這些喫力不討好的經歷就否定善良和樂於助人的價值。雖然有時候我們的付出可能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和理解,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應該停止去做正確的事情。正如李三一樣,他的善良和堅持最終還是感染了一些人,讓鎮裏的風氣逐漸變得更加美好。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也會遇到類似喫力不討好的情況,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變得冷漠和自私。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善良和初心,繼續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也許我們的一次小小的善舉,就能給別人帶來巨大的溫暖和希望。即使會被誤解,即使會得不到回報,但我們內心的那份滿足和安寧,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讓我們都能像李三一樣,不怕喫力不討好,用自己的行動去傳遞愛和溫暖,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喫力不討好-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