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眉啼妝

成語拼音

chóu méi tí zhuāng

愁眉啼妝成語解釋

愁眉使眉細而曲折;啼妝輕輕地擦去目下的粉飾以作啼痕。形容婦女的妖態。

典故出處

《後漢書·五行志一》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所謂愁眉者,細而曲折。啼妝者,薄飾目下,若啼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她今日的模樣,宛如那古代女子般,令人心生憐意,真可謂是愁眉啼妝。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漢朝,有一位女子名叫孫壽。她生得花容月貌,卻有着獨特的裝扮風格。 孫壽自幼便心思細膩,對美的追求與衆不同。她不滿足於尋常的妝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打扮。她時常將雙眉畫得細長曲折,如同輕煙一般,遠遠望去,彷彿含着無盡的哀愁,這便是“愁眉”。不僅如此,她還在眼角下輕輕點上紅痕,猶如啼泣後的痕跡,此爲“啼妝”。 當時的社會風氣較爲傳統,女子們的裝扮大多中規中矩。然而孫壽的這種愁眉啼妝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一時間許多女子紛紛效仿。走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畫着愁眉啼妝的女子,她們彷彿都帶上了一種獨特的哀怨之美。 這種獨特的妝容風格甚至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關注和評議。有的士大夫認爲孫壽的這種創新是對傳統美的一種挑戰,而另一些人則覺得這是一種別樣的風情。歷史的典籍中曾記載了當時人們對她這種裝扮的種種看法和反應。 隨着時間的推移,孫壽的愁眉啼妝不僅僅停留在外表的裝扮上,它更成爲了一種文化現象的代表。它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對於美的多元追求和對於傳統的突破嘗試。孫壽以她的獨特創造,在漢朝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儘管時光已經流轉了許久,但孫壽的愁眉啼妝卻依然被後人所銘記。它成爲了研究漢朝社會文化和審美觀念的一個重要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的獨特風貌。而“愁眉啼妝”這個成語,也成爲了描述獨特妝容風格或哀怨之美的經典詞彙,流傳至今。

愁眉啼妝-成語圖片

愁眉啼妝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