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瑕

成語拼音

chuī máo qiú xiá

吹毛求瑕成語解釋

吹開皮上的毛尋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尋找差錯。

典故出處

《三國志·吳志·步騭傳》擿抉細微,吹毛求瑕。”

成語典故

今員外吹毛求瑕,務在駁放。★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制科》

成語造句

他對待別人的作品總是過於嚴苛,甚至到了吹毛求瑕的地步,讓人難以接受。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龐恭的人。 龐恭要陪魏國的太子到趙國的邯鄲去做人質,他擔心自己走後有人會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於是臨行前特意去面見魏王。他對魏王說:“大王,如果現在有一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您相信嗎?”魏王回答說:“我不相信。”龐恭接着問:“如果有兩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呢?”魏王說:“那我會有點將信將疑了。”龐恭再問:“如果又出現了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有老虎呢?”魏王說:“那我肯定就相信了。” 龐恭這時認真地說道:“大街上根本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實。可是經過三個人這麼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如今我將要到趙國去,邯鄲離魏國比這裏到大街遠得多,而那些背後議論我的人也肯定不止三個。希望大王能明察秋毫,不要因爲別人的吹毛求瑕而輕信他們對我的詆譭。”魏王點頭表示明白。 然而,龐恭走後,儘管魏王一開始還記得他的話,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嫉妒龐恭的人不斷在魏王面前吹毛求瑕,惡意中傷他。他們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或是無中生有地編造一些事情來抹黑龐恭。魏王最終還是漸漸地對龐恭產生了懷疑和不滿。 等龐恭從趙國回來後,魏王果然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了,甚至對他態度冷淡。龐恭十分無奈和悲哀,他深深體會到了人言可畏,以及被人吹毛求瑕地詆譭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他人的言論時,我們不能盲目輕信那些無端的指責和吹毛求瑕的挑剔。尤其是當有人別有用心地想要詆譭他人時,我們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判斷,不能僅憑一些表面的言語就輕易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同時,我們自己在言行上也要謹慎,儘量不給別人留下吹毛求瑕的把柄,以免遭人惡意利用。就如同《論語》中所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我們要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評判人和事,避免被不實的言語所誤導,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

吹毛求瑕-成語圖片

吹毛求瑕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