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幹饒舌
成語拼音
- fēng gān ráo shé
豐幹饒舌成語解釋
- 豐幹:也作封幹,唐代僧人名;饒舌:多嘴。不愛說話的人也會多嘴
典故出處
- 《宋高僧傳》第19卷:“二僧笑道:‘豐幹饒舌。’”
成語典故
- 唐代僧人豐幹原來在天台山國清寺常幹舂米等雜活,有人問話,只答“隨時”二字,不說別的。後來行化到京城。閭丘胤要到台州作太守,就問台州有何賢達?豐幹要他到任記住去拜謁文殊。閭丘胤到任後去國清寺,見到寒山、拾得,二僧笑道:豐幹饒舌。
成語造句
- 有個愛多嘴多舌的人在旁邊一直說個不停,簡直就是豐幹饒舌,讓人十分厭煩。
成語故事
- 在唐朝時期,有一座天台山,山上寺廟衆多,其中有一位名叫豐乾的禪師。
豐幹禪師平日裏行事頗爲奇特,他經常騎着一隻老虎在山間出入,卻也相安無事。有一天,豐幹禪師在山路上遇到了一個小孩子在啼哭,他心生憐憫,便將這個孩子帶回了寺廟撫養,取名爲拾得。
隨着時間的推移,拾得漸漸長大,他與另一位名叫寒山的僧人成爲了好友。三人時常在寺廟中一起修行、生活。
有一次,豐幹禪師在外出遊歷時,遇到了一位官員。這位官員正爲一些事情煩惱不已,豐幹禪師便好心地與他交談起來。在交談過程中,豐幹禪師無意間說了一些關於未來的事情,其中一些話語恰好與這位官員之後的經歷相吻合。
然而,這卻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和議論。有人認爲豐幹禪師不該隨意透露這些事情,說他是“豐幹饒舌”。但豐幹禪師並不在意這些言論,他依然我行我素。
後來,寒山和拾得的詩作逐漸流傳開來,人們才發現他們有着非凡的才華和智慧。而豐幹禪師的行爲雖然看似奇特,但他的善良和慈悲也被人們所銘記。
時光荏苒,天台山的故事依然在流傳着。豐幹饒舌這個成語也被用來形容那些多嘴多舌、不該說話卻說了話的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豐幹禪師的“饒舌”也並非完全沒有意義,他的一些話語或許在不經意間給了別人啓示和幫助。就如同歷史上的許多人物一樣,他們的行爲和言語在當時可能會引起爭議,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意義卻逐漸被人們所理解和認可。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以一種更加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去看待他人的行爲和言語,不要輕易地對他人進行評判和指責,也許在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背後,隱藏着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
豐幹饒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