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科打哄
成語拼音
- cuō kē dǎ hòng
撮科打哄成語解釋
- 猶言插科打諢。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典故出處
- 明·湯顯祖《南柯記·漫遣》自家揚州城中有名的一個溜二便是。一生浪蕩,半世風流。但是晦氣的人家,便請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與他鑽懶幫閒。”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那熱鬧的集市中,一羣人圍在一起,不知所謂地喧鬧着,仔細一看,原來是有人在撮科打哄,故意製造混亂。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羣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他們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總喜歡聚在一起尋找各種樂子。
其中有一個名叫張三的年輕人,尤其機靈古怪,但卻把聰明才智用錯了地方。一天,他們這羣人聚在鎮口的大樹下閒聊,張三突然心生一計,說要找點有趣的事情來做。於是,他們開始在鎮上來回閒逛,看到有商人在擺攤賣東西,張三就帶着其他人過去搗亂,不是故意碰倒貨物,就是大聲喧譁,搞得商人們苦不堪言。
有一次,鎮上來了一位外地的學者,準備在鎮上的書院講學。張三他們聽到這個消息後,便計劃去搗亂。當學者在臺上認真講學的時候,他們在臺下故意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音,還相互打鬧,完全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學者多次制止,他們卻不以爲然,依舊我行我素,把整個講學的氛圍都給破壞了。
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這種撮科打哄的行爲越來越過分,嚴重影響了小鎮的秩序和人們的生活。鎮民們對他們非常不滿,紛紛向鎮長投訴。鎮長得知後,十分生氣,決定要好好教訓一下這羣年輕人。
鎮長把他們召集起來,嚴厲地批評了他們的行爲,並引用歷史上的典故來教導他們。他說:“在古代,也曾有一些人整日嬉戲打鬧,不務正業,最終導致國家衰敗,人民受苦。我們不能重蹈覆轍,應該珍惜時光,努力做有意義的事情。”張三他們聽了鎮長的話,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臉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從那以後,張三和他的夥伴們決心改過自新。他們不再撮科打哄,而是開始尋找正經的事情做。有的去學手藝,有的幫忙種地,逐漸地,他們融入了小鎮的正常生活,成爲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撮科打哄的行爲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也會影響到他人。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爲自己和社會創造價值。同時,也提醒我們,當發現錯誤時,要及時改正,才能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撮科打哄-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