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辯若訥

成語拼音

dà biàn ruò nè

大辯若訥成語解釋

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典故出處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討論會上,他看似言語不多,其實觀點深刻,真正做到了大辯若訥。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人物,他以其獨特的智慧和處世之道,詮釋了“大辯若訥”的真諦。 此人便是李耳,也就是老子。老子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各諸侯國爲了爭奪霸權,戰亂頻繁。老子看透了世間的紛爭與喧囂,選擇了一種寧靜而深邃的生活方式。 有一次,老子所在的國家面臨一場重大的政治爭論。各方勢力都爭相發表自己的觀點,試圖說服他人,場面十分激烈。然而,老子卻靜靜地站在一旁,一言不發。人們都覺得奇怪,紛紛詢問他爲何不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子只是微微一笑,並不作答。 在衆人爭論得不可開交之時,局面變得越來越混亂。這時,老子緩緩地開口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的話語簡潔而深奧,讓衆人一時摸不着頭腦。但隨着他的進一步闡述,人們開始逐漸領悟到其中的深意。 老子以他的智慧明白,在這種喧囂的爭論中,過多的言語往往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引發更多的矛盾和衝突。他選擇用一種看似沉默的方式,實則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以最簡潔卻最有力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老子的這種“大辯若訥”並非是真正的木訥,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他深知言語的力量,也明白何時該發聲,何時該保持沉默。 在之後的歲月裏,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影響了無數的人。他的著作《道德經》成爲了傳世經典,其中蘊含的哲理深遠而持久。他用自己的行動和思想告訴人們,真正的智慧並不在於能言善辯,而在於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用最恰當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有許多像老子這樣的人物,他們以“大辯若訥”的姿態,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品格。他們不隨波逐流,不被表面的喧囂所迷惑,而是堅守自己內心的寧靜與深邃。他們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懂得了如何以更加從容和智慧的方式去面對生活的挑戰。讓我們汲取這些智慧的養分,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做到如老子般“大辯若訥”,以靜制動,以慧取勝。

大辯若訥-成語圖片

大辯若訥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