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門抵戶
成語拼音
- dāng mén dǐ hù
當門抵戶成語解釋
- 指撐持門戶。
典故出處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他兩人沒有嬤嬤,只是盼奴當門抵戶。”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一直以來都是這個家的頂樑柱,事無鉅細都處理得妥妥當當,完全做到了當門抵戶。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村莊,村子裏的人們都過着簡單而平靜的生活。
村子裏有兩戶人家,一戶姓張,一戶姓李。張家和李家一直以來都有些小摩擦,但也不至於鬧得不可開交。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事情的發生讓兩家的矛盾逐漸激化。
有一次,村子裏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水源變得異常珍貴。張家和李家都需要用水來灌溉農田,維持生計。在分配水源的時候,因爲一些誤會和不公,兩家產生了激烈的爭吵。從此,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彷彿一觸即發。
又過了一段時間,村子裏要舉行一個重要的祭祀活動。按照傳統,需要村民們共同準備祭祀用品。張家和李家在準備過程中又因爲一些細節問題產生了分歧,雙方互不相讓,矛盾進一步升級。
就在這時,村裏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出來,他希望能夠調解兩家的矛盾。老人分別找張家和李家談話,講述了村子裏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以及鄰里之間應該相互幫助、相互理解。
然而,張家和李家此時已經積怨太深,根本聽不進去老人的話。他們覺得對方就是故意和自己作對,完全沒有和解的意願。
終於,在一次激烈的衝突中,張家和李家徹底撕破了臉,雙方大打出手,從言語上的爭執變成了肢體上的衝突。整個村子都被他們的爭吵和打鬥聲所籠罩,人們紛紛出來勸解,但都無濟於事。
就這樣,張家和李家當門抵戶,互不相讓,誰也不肯先低頭認錯。他們的矛盾不僅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也讓整個村子都陷入了不安和混亂之中。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因爲一時的意氣和固執而導致鄰里關係破裂的例子並不少見。《左傳》中就曾記載過“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鄭莊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因爲爭奪權力而反目成仇,最終兵戎相見。這個故事也提醒着人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被情緒所左右,否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以和爲貴,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爭執和衝突。當遇到矛盾和分歧時,要通過合理的方式解決,而不是採取極端的手段。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美好,社會纔會更加和諧。
隨着時間的流逝,張家和李家也許會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許會有一天放下成見,重新找回曾經的和睦。但無論如何,這次當門抵戶的衝突都給他們和整個村子帶來了深刻的教訓。
當門抵戶-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