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鐺有耳

成語拼音

dǐng chēng yǒu ěr

鼎鐺有耳成語解釋

鼎、鐺均爲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典故出處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這喧囂的世界中,那些不公正的行爲,即使試圖隱匿,也終究會被揭露,畢竟鼎鐺有耳,公道自在人心。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在這個國家的朝堂之上,有一羣奸臣當道。他們爲了自己的私利,不擇手段地排除異己,搜刮民脂民膏。而那些正直的官員,卻往往遭到他們的陷害和打壓。 其中有一位忠誠耿直的大臣,名叫李義。他看到國家的現狀,心急如焚,多次直言進諫,希望國王能夠採取措施,懲治奸臣,拯救國家和百姓。然而,國王卻被奸臣們矇蔽,對李義的諫言置之不理。 奸臣們對李義恨之入骨,他們密謀着如何除掉李義。終於,他們想出了一個惡毒的計劃。他們在國王面前誣陷李義謀反,說他暗中勾結外敵,企圖顛覆國家政權。國王輕信了奸臣們的話,竟然下令將李義逮捕入獄。 李義在獄中遭受了殘酷的折磨,但他始終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忠誠,堅決不承認那些莫須有的罪名。他的家人和朋友們都爲他感到擔心和不平。 然而,奸臣們並不罷休,他們繼續在國王耳邊煽風點火,要求儘快處死李義。就在這關鍵時刻,一位名叫張華的智者站了出來。他勇敢地向國王進言,詳細地分析了整個事件的真相,指出李義是被奸臣陷害的。 國王聽了張華的話,開始有些動搖。但奸臣們卻極力狡辯,試圖繼續迷惑國王。就在這時,張華引用了一個典故,他說:“陛下,您可曾聽聞‘鼎鐺有耳’,即使是那些沒有生命的鼎和鐺,都有耳朵能聽到正義的聲音,更何況是您呢?您應該明辨是非,不要被奸臣所矇蔽。” 國王被張華的話深深觸動,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最終,他決定親自調查此事,真相大白後,國王釋放了李義,並嚴懲了那些奸臣。 從此,這個國家逐漸走上了正軌,國王開始重視忠臣的諫言,積極採取措施改善民生,國家變得繁榮昌盛起來。而“鼎鐺有耳”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提醒人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善於傾聽正義的聲音,不要被虛假的表象所迷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即使面對黑暗和困境,只要我們堅守信念,勇於發聲,就一定能夠迎來光明和希望。同時,我們也要時刻保持警覺,不被那些心懷叵測的人所利用,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公平、公正、和諧。

鼎鐺有耳-成語圖片

鼎鐺有耳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