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端寡要
成語拼音
- duō duān guǎi yào
多端寡要成語解釋
- 端頭緒;要重要。頭緒太多,不得要領。
典故出處
-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做事情最忌諱沒有明確的目標和重點,像那種多端寡要的做法,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成果。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的行爲充分詮釋了“多端寡要”這個成語。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儀的人。他憑藉着自己的巧舌如簧和智謀,在各國之間周旋。張儀心懷各種計策和謀略,試圖爲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
當時,各國之間的局勢複雜多變,張儀抓住這個機會,不斷地變換立場和策略。他一會兒勸說這個國家與秦國結盟,一會兒又去鼓動另一個國家對抗秦國,弄得各國都對他又愛又恨。
有一次,張儀來到魏國,向魏王進言,說了一大堆看似有理有據的好處,試圖讓魏國改變立場。魏王被他說得暈頭轉向,差點就聽從了他的建議。然而,魏國的大臣們經過仔細分析,發現張儀的計劃雖然繁多,但卻缺乏一個核心的要點,大多隻是爲了他個人的私利。
在其他國家,張儀也是如此。他不斷地拋出各種方案和計謀,讓各國的君主們應接不暇。但這些方案往往都是表面上花樣繁多,實際卻沒有一個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要點。
張儀的這種行爲,最終導致了他雖然在一時之間能夠得逞,但卻難以長久地獲得成功。他的多端計謀雖然能迷惑一些人,但也讓更多的人看清了他的本質。
歷史上對於張儀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讚賞他的智謀和口才,認爲他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能夠遊刃有餘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也有人批判他的多端寡要,認爲他的行爲只是爲了個人的利益,而沒有真正爲國家和人民考慮。
“多端寡要”這個成語,正是通過張儀這樣的例子,提醒着後人,在面對複雜的情況和衆多的選擇時,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花樣和數量,而要抓住關鍵的要點和核心,否則就會像張儀一樣,雖然看似風光一時,但最終卻難以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應以此爲戒,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避免陷入多端寡要的陷阱之中,踏踏實實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前進。
多端寡要-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