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成語拼音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語解釋

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典故出處

《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成語典故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毛澤東選集·論持久戰》

成語造句

在面對重大考試時,我們要做好充分的複習準備,因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衛的諸侯國。這個國家有一位年輕而有抱負的君主,他心懷大志,渴望讓衛國變得繁榮昌盛。 這位君主深知治理國家不能僅憑一時的衝動和想法,必須要有長遠的規劃和準備。於是,他廣納賢才,召集了國內最聰明、最有智慧的大臣們,一同商議國家的未來發展之路。 他們開始仔細研究衛國的現狀,包括農業、商業、軍事等各個方面。經過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他們制定出了一系列詳細的政策和計劃。在農業方面,他們提前規劃好農田的灌溉系統,興修水利,以確保農作物有充足的水源,提高糧食產量;在商業上,他們預先佈局貿易路線,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往來,促進商業的繁榮。 同時,在軍事上,他們也未雨綢繆。君主和大臣們提前訓練士兵,加強軍事裝備的建設,時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以防備可能出現的外敵入侵。 然而,衛國的鄰國中有一個國家的君主卻截然不同。他行事隨意,從不做長遠的規劃和準備,總是得過且過。當遇到問題時,他往往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有一年,這個鄰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由於他們之前沒有做好預防措施,農業生產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糧食短缺,百姓生活困苦。而此時,一些周邊的遊牧部落見此情形,趁機發動了襲擊。這個鄰國因爲軍事準備不足,被打得節節敗退,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 而衛國由於君主和大臣們的提前規劃和準備,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都能夠從容應對。農業的穩定發展確保了糧食的供應,商業的繁榮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的強大也讓外敵不敢輕易侵犯。 隨着時間的推移,衛國越來越強大,百姓們安居樂業,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而那位沒有長遠規劃的鄰國君主,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國家日益衰敗,追悔莫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無論是一個國家的治理,還是個人的生活,只有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才能在面對未知的挑戰和機遇時,從容不迫,取得成功。就如同衛國的君主一樣,通過事先的謀劃和佈局,爲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如果像鄰國君主那樣,沒有提前的準備和規劃,最終只能陷入困境,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時刻牢記這句至理名言,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迎接未來的各種挑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語圖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