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脉数则在腑,迟则在脏。
脉长而弦,病在肝;《脉经》作出于肝。
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出于心。
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
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
脉大而坚,病在肾。扁鹊云:小而紧。
脉滑者,多血少气;
脉涩者,少血多气。
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
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
沉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脉经》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
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
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
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
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
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
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
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
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疮。
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微,阳在胸中。
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癥。
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
脉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
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衃血也;
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
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
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太素》作滑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恶寒,脉大寒热在中,伏者霍乱,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瘫缓风,滑为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癥结。
快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
脉来洪大袅袅者,祟。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