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牀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脈數則在腑,遲則在髒。
脈長而弦,病在肝;《脈經》作出於肝。
脈小血少,病在心;扁鵲雲:脈大而洪,出於心。
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
脈滑一作澀而微浮,病在肺;
脈大而堅,病在腎。扁鵲雲:小而緊。
脈滑者,多血少氣;
脈澀者,少血多氣。
脈大者,血氣俱多,又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
脈小者,血氣俱少,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
沉細滑疾者熱,遲緊爲寒。《脈經》雲:洪數滑疾爲熱,澀遲沉細爲寒。
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
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
脈小弱而澀,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
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
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
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不得大小便。
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髮熱,癰腫;
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爲疝瘕積聚,腹中刺痛。
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
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雲病浸淫瘡。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屍。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微,陽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
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
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衃血也;
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
脈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脈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太素》作滑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革至如涌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內,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在上爲表,在下爲裏。浮爲在表,沉爲在裏。滑爲實爲下又爲陽氣衰,數爲虛爲熱,浮爲風爲虛,動爲痛爲驚,沉爲水爲實又爲鬼疰,弱爲虛爲悸。遲則爲寒,澀則少血,緩則爲虛,洪則爲氣一作熱,緊則爲寒。弦數爲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爲虛,代散則死,弦爲痛痹一作浮爲風疰,偏弦爲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惡寒,脈大寒熱在中,伏者霍亂,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此等其脈並緊。
浮而大者,風。
浮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癱緩風,滑爲鬼疰。
澀而緊,痹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飛屍,至困不死。
緊而急者,遁屍。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癥結。
快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爲癖病。一作痹病。
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髒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難治。
滑數,心下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
浮而絕者,氣。
闢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沉而數,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髒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爲下重,亦爲背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谷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爲祟。
脈來洪大嫋嫋者,祟。
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