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取刻与

成语拼音

fēng qǔ kè yǔ

丰取刻与成语解释

丰多;刻刻薄;与给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残酷地剥削。

典故出处

《荀子·君道》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千民。”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商业合作中,那种只考虑自身利益,丰取刻与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最终也会损害自身的声誉和长远发展。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里,有一个名叫郑三的官员。 郑三自幼聪慧,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步入仕途。起初,他也心怀壮志,想要为百姓谋福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官场的欲望逐渐膨胀,慢慢迷失了本心。 郑三在处理政务时,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取私利。他对百姓的赋税征收得极为苛刻,常常巧立名目,多收多占,百姓们苦不堪言。在与其他官员和富商的交往中,他也是极尽贪婪之能事,总是想着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的好处,而自己却吝于付出,这种行为完全可以用“丰取刻与”来形容。 他主持修建水利工程时,故意夸大预算,然后将多余的钱财收入自己囊中。在处理土地分配时,他又暗中偏袒那些贿赂他的人,使得许多贫苦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当地有一位名叫李义的书生,他目睹了郑三的种种恶行,义愤填膺。李义决定收集证据,揭露郑三的丑恶嘴脸。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大量确凿的证据。 李义带着证据来到京城,向朝廷的御史告发了郑三。御史经过详细调查核实后,将此事呈报给了皇帝。皇帝听闻大怒,立即下令将郑三革职查办,并追回他贪污的财物。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拍手称快,纷纷奔走相告。 郑三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事例也成为了后世人的反面教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官者应当以廉洁奉公、为民服务为己任,切不可像郑三这样“丰取刻与”,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否则必将自食恶果,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正如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只有保持清正廉洁,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丰取刻与-成语图片

丰取刻与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