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取刻與
成語拼音
- fēng qǔ kè yǔ
豐取刻與成語解釋
- 豐多;刻刻薄;與給予。取之於民的多,用之於民的少。多形容殘酷地剝削。
典故出處
- 《荀子·君道》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千民。”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商業合作中,那種只考慮自身利益,豐取刻與的行爲,往往會導致合作關係的破裂,最終也會損害自身的聲譽和長遠發展。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裏,有一個名叫鄭三的官員。
鄭三自幼聰慧,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華步入仕途。起初,他也心懷壯志,想要爲百姓謀福祉。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在官場的慾望逐漸膨脹,慢慢迷失了本心。
鄭三在處理政務時,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力,想盡辦法爲自己謀取私利。他對百姓的賦稅徵收得極爲苛刻,常常巧立名目,多收多佔,百姓們苦不堪言。在與其他官員和富商的交往中,他也是極盡貪婪之能事,總是想着從別人那裏獲取更多的好處,而自己卻吝於付出,這種行爲完全可以用“豐取刻與”來形容。
他主持修建水利工程時,故意誇大預算,然後將多餘的錢財收入自己囊中。在處理土地分配時,他又暗中偏袒那些賄賂他的人,使得許多貧苦百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當地有一位名叫李義的書生,他目睹了鄭三的種種惡行,義憤填膺。李義決定收集證據,揭露鄭三的醜惡嘴臉。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終於掌握了大量確鑿的證據。
李義帶着證據來到京城,向朝廷的御史告發了鄭三。御史經過詳細調查覈實後,將此事呈報給了皇帝。皇帝聽聞大怒,立即下令將鄭三革職查辦,並追回他貪污的財物。百姓們得知這個消息後,無不拍手稱快,紛紛奔走相告。
鄭三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的事例也成爲了後世人的反面教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爲官者應當以廉潔奉公、爲民服務爲己任,切不可像鄭三這樣“豐取刻與”,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獻,否則必將自食惡果,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正如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只有保持清正廉潔,才能贏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國家也才能長治久安,繁榮昌盛。
豐取刻與-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