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之恶

成语拼音

féng jūn zhī è

逢君之恶成语解释

执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

典故出处

《孟子·告子下》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成语典故

其时有个佞臣伯,逢君之恶,劝他穷奢极欲,诛戮忠臣。★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

成语造句

他为了讨好上司,不惜做些违背原则的事,这种逢君之恶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的大臣名叫费无忌。 当时,该国的太子与一位贤良的大臣关系密切,这让费无忌心中颇为嫉妒和不安。他担心一旦太子继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会受到威胁。于是,费无忌开始处心积虑地寻找机会来破坏太子的声誉和地位。 恰逢一次外交活动,费无忌奉命陪同太子出访他国。在出访途中,费无忌故意歪曲事实,向国君进谗言,夸大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让国君对太子产生了怀疑和不满。这仅仅只是他阴谋的开始。 回国后,费无忌更是变本加厉,利用各种机会在国君面前诋毁太子,不断挑拨国君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国君本身性格就有些多疑,在费无忌的不断挑唆下,对太子越发疏远和厌恶。 而费无忌深知仅仅这样还不够,他要彻底将太子置于死地。于是,他编造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太子,说太子有谋反之心。国君听闻大怒,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就决定废黜太子。 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为太子求情,指出费无忌的险恶用心,然而国君此时已经完全被费无忌所蒙蔽,根本听不进任何劝告。最终,太子被废黜,流落到了民间。 费无忌这种逢君之恶的行为,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灾难。他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利用国君的弱点,肆意挑拨离间,破坏国家的稳定和安宁。历史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行为往往导致国家衰落、人民受苦。正如《论语》中所批判的那样,这种逢君之恶的行径是极其可恶和不道德的。我们应当从这样的故事中汲取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直的品行,不被小人的谗言所迷惑,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逢君之恶-成语图片

逢君之恶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