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之惡

成語拼音

féng jūn zhī è

逢君之惡成語解釋

執迎合昏庸的執政者,引他去幹壞事。

典故出處

《孟子·告子下》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

成語典故

其時有個佞臣伯,逢君之惡,勸他窮奢極欲,誅戮忠臣。★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二卷

成語造句

他爲了討好上司,不惜做些違背原則的事,這種逢君之惡的行爲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的大臣名叫費無忌。 當時,該國的太子與一位賢良的大臣關係密切,這讓費無忌心中頗爲嫉妒和不安。他擔心一旦太子繼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會受到威脅。於是,費無忌開始處心積慮地尋找機會來破壞太子的聲譽和地位。 恰逢一次外交活動,費無忌奉命陪同太子出訪他國。在出訪途中,費無忌故意歪曲事實,向國君進讒言,誇大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讓國君對太子產生了懷疑和不滿。這僅僅只是他陰謀的開始。 回國後,費無忌更是變本加厲,利用各種機會在國君面前詆譭太子,不斷挑撥國君與太子之間的關係。國君本身性格就有些多疑,在費無忌的不斷挑唆下,對太子越發疏遠和厭惡。 而費無忌深知僅僅這樣還不夠,他要徹底將太子置於死地。於是,他編造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強加給太子,說太子有謀反之心。國君聽聞大怒,竟然不問青紅皁白就決定廢黜太子。 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們紛紛站出來爲太子求情,指出費無忌的險惡用心,然而國君此時已經完全被費無忌所矇蔽,根本聽不進任何勸告。最終,太子被廢黜,流落到了民間。 費無忌這種逢君之惡的行爲,給國家帶來了極大的動盪和災難。他爲了一己私利,不惜利用國君的弱點,肆意挑撥離間,破壞國家的穩定和安寧。歷史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的行爲往往導致國家衰落、人民受苦。正如《論語》中所批判的那樣,這種逢君之惡的行徑是極其可惡和不道德的。我們應當從這樣的故事中汲取教訓,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直的品行,不被小人的讒言所迷惑,共同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逢君之惡-成語圖片

逢君之惡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