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首贴耳
成语拼音
- fú shǒu tiē ěr
伏首贴耳成语解释
- 畏缩恐惧的样子。
典故出处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在那个威严的领导面前,表现得完全不像平时那般自信,竟伏首贴耳,唯命是从。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国王统治着广袤的土地。这位国王性格强势,他渴望绝对的权力和控制。
在他的朝堂之上,有许多大臣。其中有一位名叫李义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心怀国家和人民。然而,国王却并不喜欢李义的直言不讳,他更希望大臣们对他伏首贴耳,无条件地服从他的一切命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的专横越发明显。他频繁地颁布一些不合理的法令,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李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希望国王能够改变政策,以民为本。
但是,国王却对李义的谏言充耳不闻,反而认为李义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其他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纷纷对国王伏首贴耳,不敢有丝毫违背。他们甚至还在国王面前诋毁李义,说他心怀不轨。
李义陷入了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坚持着为百姓发声,尽管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有一次,国王又颁布了一条极为苛刻的税收法令,这几乎要将百姓逼上绝路。李义再也无法忍受,他再次在朝堂上强烈反对。这一次,国王彻底愤怒了,他决定严惩李义。
李义被打入了大牢,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屈服,依然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而那些曾经对国王伏首贴耳的大臣们,却在一旁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为李义说话。
最终,国家因为国王的暴政而陷入了混乱,百姓纷纷起义反抗。国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已经为时太晚。而李义的名字,却被百姓们铭记在心,成为了正义和勇敢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味地伏首贴耳、盲目服从并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在面对不公正和错误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坚持真理,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正如历史上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们,他们虽然可能会遭遇困境,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伏首贴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