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固不服

成语拼音

fù gù bù fú

负固不服成语解释

依恃险阻而不臣服。

典故出处

《周礼夏官大司马》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郑玄注负,犹恃也,固,险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成语典故

张维等今被大兵围困,负固不服。★《水浒传》第九九回

成语造句

他在面对批评时,依旧我行我素,负固不服,丝毫没有悔改之意。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为安国的小国家。这个国家虽然不大,但却有着一位自视甚高且野心勃勃的君主。 这位君主仗着自己国家有一些天然的屏障和险要的地势,便开始渐渐变得骄横跋扈起来。他不把周边的国家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的国家固若金汤,无需与其他国家友好相处。 周边的大国曾多次派遣使者前来,试图与安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共同发展。然而,安国的君主却对这些使者不屑一顾,甚至加以侮辱和驱赶。他坚信自己的国家能够凭借地势之险而独善其身,完全不顾及其他国家的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国的这种负固不服的态度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其他国家开始联合起来,对安国形成了包围之势。尽管安国有着险要的地形,但面对众多国家的联合进攻,也渐渐显得力不从心。 安国的大臣们纷纷劝谏君主,希望他能改变这种傲慢的态度,与周边国家修好,共同应对可能的危机。然而,君主却一意孤行,仍然坚信自己的国家坚不可摧。 最终,在一场激烈的战争中,安国被联合起来的周边国家攻破。曾经不可一世的君主沦为了阶下囚,他这时才后悔莫及,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历史上像安国这样负固不服最终导致悲惨结局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在古代的一些游牧民族,他们依仗着自己的骑兵优势和草原的广阔,时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不服从中央政权的统治。然而,当中原王朝下定决心进行反击时,这些负固不服的游牧民族也往往会遭遇沉重的打击。 在《左传》中就有记载:“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势力如果一味地固执己见、负固不服,最终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我们应当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明白谦逊和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像安国的君主那样,因为负固不服而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友好相处,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立足并发展。

负固不服-成语图片

负固不服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