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固不服

成語拼音

fù gù bù fú

負固不服成語解釋

依恃險阻而不臣服。

典故出處

《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鄭玄注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成語典故

張維等今被大兵圍困,負固不服。★《水滸傳》第九九回

成語造句

他在面對批評時,依舊我行我素,負固不服,絲毫沒有悔改之意。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爲安國的小國家。這個國家雖然不大,但卻有着一位自視甚高且野心勃勃的君主。 這位君主仗着自己國家有一些天然的屏障和險要的地勢,便開始漸漸變得驕橫跋扈起來。他不把周邊的國家放在眼裏,認爲自己的國家固若金湯,無需與其他國家友好相處。 周邊的大國曾多次派遣使者前來,試圖與安國建立友好的關係,共同發展。然而,安國的君主卻對這些使者不屑一顧,甚至加以侮辱和驅趕。他堅信自己的國家能夠憑藉地勢之險而獨善其身,完全不顧及其他國家的感受。 隨着時間的推移,安國的這種負固不服的態度引起了周邊國家的強烈不滿。其他國家開始聯合起來,對安國形成了包圍之勢。儘管安國有着險要的地形,但面對衆多國家的聯合進攻,也漸漸顯得力不從心。 安國的大臣們紛紛勸諫君主,希望他能改變這種傲慢的態度,與周邊國家修好,共同應對可能的危機。然而,君主卻一意孤行,仍然堅信自己的國家堅不可摧。 最終,在一場激烈的戰爭中,安國被聯合起來的周邊國家攻破。曾經不可一世的君主淪爲了階下囚,他這時才後悔莫及,但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歷史上像安國這樣負固不服最終導致悲慘結局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在古代的一些遊牧民族,他們依仗着自己的騎兵優勢和草原的廣闊,時常對中原地區進行侵擾,不服從中央政權的統治。然而,當中原王朝下定決心進行反擊時,這些負固不服的遊牧民族也往往會遭遇沉重的打擊。 在《左傳》中就有記載:“夫州籲阻兵而安忍,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這也說明了一個國家或勢力如果一味地固執己見、負固不服,最終只會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我們應當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汲取教訓,明白謙遜和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像安國的君主那樣,因爲負固不服而給自己和國家帶來滅頂之災。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與他人友好相處,才能在複雜的世界中立足並發展。

負固不服-成語圖片

負固不服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