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不为

成语拼音

hé suǒ bù wéi

何所不为成语解释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为。

典故出处

《南史·孔琇之传》:“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案罪,或谏之,琇之曰:‘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

成语典故

南朝时期,孔琇之担任地方官时,遇到一个十岁小孩偷割邻居的稻谷,邻居将他送到公堂。琇之按盗窃罪论处,手下人为小孩求情,琇之说:“一个人十岁就能做小偷,那么长大后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的呢?”。

成语造句

你可能想说的是“无所不为”。 造句: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简直无所不为,这种行径令人唾弃。

成语故事

你可能想说的是“无所不为”。以下是一个关于“无所不为”的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曾出现过一位声名狼藉的人物,他叫州吁。 州吁自幼娇生惯养,养成了骄奢淫逸、为所欲为的性格。他长大后,整日游手好闲,与一群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时常惹是生非。 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桓公,州吁对桓公的位置觊觎已久。他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用尽各种手段拉拢人心。他的行为毫无顾忌,完全可以用“无所不为”来形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不惜使用残忍暴力的方法对付反对他的人。 终于,州吁找到机会发动叛乱,杀害了卫桓公,自己登上了国君的宝座。然而,他的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政权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他执政后,依然不改其胡作非为的行径,横征暴敛,弄得卫国上下民不聊生。 百姓们对州吁怨声载道,卫国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其他诸侯国也对州吁的行为表示不满和谴责。最终,卫国国内的正义之士联合起来,推翻了州吁的统治,结束了他“无所不为”的罪恶行径。 州吁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一个反面教材,提醒着人们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无所不为。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明白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而不是像州吁那样毫无底线,肆意妄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这样的教训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何所不为-成语图片

何所不为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