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不爲

成語拼音

hé suǒ bù wéi

何所不爲成語解釋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爲。

典故出處

《南史·孔琇之傳》:“有小兒,年十歲,偷刈鄰家稻一束,琇之付獄案罪,或諫之,琇之曰:‘十歲便能爲盜,長大何所不爲?”

成語典故

南朝時期,孔琇之擔任地方官時,遇到一個十歲小孩偷割鄰居的稻穀,鄰居將他送到公堂。琇之按盜竊罪論處,手下人爲小孩求情,琇之說:“一個人十歲就能做小偷,那麼長大後有什麼事情幹不出來的呢?”。

成語造句

你可能想說的是“無所不爲”。 造句:他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簡直無所不爲,這種行徑令人唾棄。

成語故事

你可能想說的是“無所不爲”。以下是一個關於“無所不爲”的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衛國。衛國曾出現過一位聲名狼藉的人物,他叫州籲。 州籲自幼嬌生慣養,養成了驕奢淫逸、爲所欲爲的性格。他長大後,整日遊手好閒,與一羣不務正業的人混在一起,時常惹是生非。 當時衛國的國君是衛桓公,州籲對桓公的位置覬覦已久。他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用盡各種手段拉攏人心。他的行爲毫無顧忌,完全可以用“無所不爲”來形容。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不惜使用殘忍暴力的方法對付反對他的人。 終於,州籲找到機會發動叛亂,殺害了衛桓公,自己登上了國君的寶座。然而,他的這種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政權並沒有得到民衆的認可和支持。他執政後,依然不改其胡作非爲的行徑,橫徵暴斂,弄得衛國上下民不聊生。 百姓們對州籲怨聲載道,衛國陷入了混亂和動盪之中。其他諸侯國也對州籲的行爲表示不滿和譴責。最終,衛國國內的正義之士聯合起來,推翻了州籲的統治,結束了他“無所不爲”的罪惡行徑。 州籲的故事成爲了後世的一個反面教材,提醒着人們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規範,不能爲了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無所不爲。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明白何事可爲,何事不可爲,而不是像州籲那樣毫無底線,肆意妄爲。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這樣的教訓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反思。

何所不爲-成語圖片

何所不爲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