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磷不缁

成语拼音

bù lín bù zī

不磷不缁成语解释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典故出处

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先后在卫国、宋国等没受到重视,在赴晋的途中,子路劝他不要去投奔赵鞅这种小人,孔子相信自己是君子,会“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的。

成语造句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真可谓不磷不缁,令人敬佩。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有一次,他们来到了卫国。卫国当时政治局势较为复杂,社会风气也不尽如人意。孔子的一些弟子看到卫国的种种情况,开始对孔子坚持的道德理念产生了动摇。 其中有一个弟子私下里找到孔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迷茫。他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看到许多人都不遵循道德规范,反而那些善于迎合、变通的人似乎过得更好。我们这样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是否真的有意义呢?” 孔子听后,神色严肃地回答道:“君子之德,应当如美玉般温润而坚定,不会因外在的污浊而改变其本质。我们所坚守的道德,就如同那不会被磨损的坚硬石头,不会被染黑的洁白丝帛。哪怕身处乱世,面对种种诱惑和困境,我们也要做到不磷不缁。” 孔子继续说道:“在历史上,也曾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守正道,不为世俗所左右。就如商朝的伯夷、叔齐,他们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也不放弃自己的气节。他们的行为就体现了真正的君子之德。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和他人的行为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弟子听后,深受启发,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他更加坚定地跟随孔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努力践行着孔子所教导的道德观念。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尽管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到了不磷不缁。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后世之人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也让人们明白,无论何时何地,保持自身的纯洁和坚定是多么重要。这种不磷不缁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真理和道德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不磷不缁-成语图片

不磷不缁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