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磷不緇

成語拼音

bù lín bù zī

不磷不緇成語解釋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

典故出處

語出《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污。”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遭到排擠後,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先後在衛國、宋國等沒受到重視,在赴晉的途中,子路勸他不要去投奔趙鞅這種小人,孔子相信自己是君子,會“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不會玷污自己的名聲的。

成語造句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他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真可謂不磷不緇,令人敬佩。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有一次,他們來到了衛國。衛國當時政治局勢較爲複雜,社會風氣也不盡如人意。孔子的一些弟子看到衛國的種種情況,開始對孔子堅持的道德理念產生了動搖。 其中有一個弟子私下裏找到孔子,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困惑和迷茫。他說:“夫子,我們在這裏看到許多人都不遵循道德規範,反而那些善於迎合、變通的人似乎過得更好。我們這樣堅持自己的道德準則,是否真的有意義呢?” 孔子聽後,神色嚴肅地回答道:“君子之德,應當如美玉般溫潤而堅定,不會因外在的污濁而改變其本質。我們所堅守的道德,就如同那不會被磨損的堅硬石頭,不會被染黑的潔白絲帛。哪怕身處亂世,面對種種誘惑和困境,我們也要做到不磷不緇。” 孔子繼續說道:“在歷史上,也曾有許多仁人志士,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堅守正道,不爲世俗所左右。就如商朝的伯夷、叔齊,他們寧願餓死在首陽山,也不放棄自己的氣節。他們的行爲就體現了真正的君子之德。我們不能因爲眼前的困難和他人的行爲而動搖自己的信念。” 弟子聽後,深受啓發,羞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他更加堅定地跟隨孔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努力踐行着孔子所教導的道德觀念。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儘管遇到了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但他們始終堅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線,做到了不磷不緇。他們的行爲和思想,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爲後世之人指引着前進的方向,也讓人們明白,無論何時何地,保持自身的純潔和堅定是多麼重要。這種不磷不緇的精神,也成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真理和道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不磷不緇-成語圖片

不磷不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