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
成语拼音
- hú lún tūn zǎo
囫囵吞枣成语解释
-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典故出处
-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成语典故
-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成语造句
-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简单地浏览而过,而应该认真钻研,切忌囫囵吞枣,否则很难真正掌握其精髓。
成语故事
-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对于知识的获取总是有些急功近利。
有一天,他听说了很多的道理和知识,却不知该如何去消化理解。他看到别人读书,就盲目地跟着去读,却只是流于表面,不求甚解。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看到他这种浮躁的状态,便告诉他:“就像吃东西一样,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滋味,汲取到营养。”然而,年轻人并没有把智者的话放在心上。
不久后,年轻人看到别人在吃枣子,他一下子吃了很多,几乎是不怎么咀嚼就直接咽了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囫囵吞枣”。旁边有人提醒他说:“你这样吃,怎么能品尝到枣子的美味呢?而且吃多了还不容易消化。”年轻人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要把枣子吃下去就行了,管它什么味道,什么消化不消化的。”
就这样,年轻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依然保持着这种囫囵吞枣的态度。他读史书,只是匆匆浏览,记住一些大概的事件和人物,却不去深入思考背后的意义和影响。他学习技艺,也是浅尝辄止,不追求精益求精。
历史上,其实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赵括纸上谈兵,他虽然熟读兵书,却没有真正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按照书本上的理论去指挥作战,结果导致了大败。这就如同囫囵吞枣一般,看似掌握了很多知识,实际却无法灵活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发现自己虽然看似知道很多,但真正到了需要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却往往不知所措。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多么的错误。他终于明白了智者的话,明白了学习和做事都需要耐心、细致,不能像囫囵吞枣那样敷衍了事。
从此,年轻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知识。他学会了细细品味,深入探究,逐渐地,他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也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囫囵吞枣。要像品尝美食一样,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真谛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有内涵、有能力的人。
囫囵吞枣-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