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舌摇唇

成语拼音

gǔ shé yáo chún

鼓舌摇唇成语解释

鼓动嘴唇,摇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典故出处

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成语典故

引线针儿,伐柯斧具,鼓舌摇唇,婚男嫁女,花红羊酒是常仪。★明·周履靖《锦笺记·联姻》

成语造句

他在那为了自己的利益,毫无底线地胡言乱语,简直就是鼓舌摇唇。

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张仪的人。他出生贫苦,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口才,渴望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番天地。 张仪最初四处游历,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他的旅程并不顺利,常常遭遇冷落和拒绝。但他并没有气馁,依然坚定地前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仪来到了秦国。当时的秦国正处于崛起之际,秦惠王渴望有能臣谋士来帮助他扩张势力。张仪抓住了这个机会,凭借着他那能言善辩的口才,在秦惠王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秦惠王对张仪十分赏识,开始重用他。张仪开始频繁地出使各国,运用他的巧舌如簧,在各国之间周旋。他常常凭借着自己的言辞,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为秦国谋取利益。 有一次,张仪出使到魏国。他在魏王面前鼓舌摇唇,夸大其词地描述秦国的强大和不可阻挡。他用尽各种花言巧语,试图说服魏王与秦国结盟。魏王一开始犹豫不决,但在张仪的不断劝说和威逼利诱下,最终还是动摇了。 张仪又利用同样的手段,先后在其他国家之间奔走游说。他的言辞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剑,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搅动风云。他成功地破坏了一些国家之间的联盟,使得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优势。 然而,张仪的行为也引起了其他国家一些有识之士的警惕和反感。他们看穿了张仪的阴谋诡计,但在张仪那滔滔不绝的口才面前,有时也感到难以应对。 尽管如此,张仪还是凭借着他鼓舌摇唇的本事,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他为秦国的崛起和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的行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有人赞赏他的谋略和口才,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也有人指责他的手段不道德,破坏了各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仪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谈资。他的鼓舌摇唇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让后人看到了口才和言辞在政治和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的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在面对那些善于用言辞蛊惑人心的人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免被其花言巧语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决策。

鼓舌摇唇-成语图片

鼓舌摇唇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