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舌搖脣
成語拼音
- gǔ shé yáo chún
鼓舌搖脣成語解釋
- 鼓動嘴脣,搖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亦泛指大發議論(多含貶義)。
典故出處
- 元·高文秀《誶範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着咱鼓舌搖脣,立取他封侯拜將。”
成語典故
- 引線針兒,伐柯斧具,鼓舌搖脣,婚男嫁女,花紅羊酒是常儀。★明·周履靖《錦箋記·聯姻》
成語造句
- 他在那爲了自己的利益,毫無底線地胡言亂語,簡直就是鼓舌搖脣。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儀的人。他出生貧苦,但憑藉着自己的聰慧和口才,渴望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番天地。
張儀最初四處遊歷,尋求施展才華的機會。然而,他的旅程並不順利,常常遭遇冷落和拒絕。但他並沒有氣餒,依然堅定地前行。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儀來到了秦國。當時的秦國正處於崛起之際,秦惠王渴望有能臣謀士來幫助他擴張勢力。張儀抓住了這個機會,憑藉着他那能言善辯的口才,在秦惠王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謀略。
秦惠王對張儀十分賞識,開始重用他。張儀開始頻繁地出使各國,運用他的巧舌如簧,在各國之間周旋。他常常憑藉着自己的言辭,挑撥各國之間的關係,爲秦國謀取利益。
有一次,張儀出使到魏國。他在魏王面前鼓舌搖脣,誇大其詞地描述秦國的強大和不可阻擋。他用盡各種花言巧語,試圖說服魏王與秦國結盟。魏王一開始猶豫不決,但在張儀的不斷勸說和威逼利誘下,最終還是動搖了。
張儀又利用同樣的手段,先後在其他國家之間奔走遊說。他的言辭就像一把無形的利劍,在各國的政治舞臺上攪動風雲。他成功地破壞了一些國家之間的聯盟,使得秦國在外交上佔據了優勢。
然而,張儀的行爲也引起了其他國家一些有識之士的警惕和反感。他們看穿了張儀的陰謀詭計,但在張儀那滔滔不絕的口才面前,有時也感到難以應對。
儘管如此,張儀還是憑藉着他鼓舌搖脣的本事,在秦國的政治舞臺上站穩了腳跟。他爲秦國的崛起和稱霸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的行爲也在歷史上留下了爭議,有人讚賞他的謀略和口才,認爲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而也有人指責他的手段不道德,破壞了各國之間的和平與穩定。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儀的故事成爲了人們口中的談資。他的鼓舌搖脣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讓後人看到了口才和言辭在政治和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他的故事也提醒着人們,在面對那些善於用言辭蠱惑人心的人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以免被其花言巧語所迷惑,做出錯誤的決策。
鼓舌搖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