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卷幼妇
成语拼音
- huáng juàn yòu fù
黄卷幼妇成语解释
- 绝妙”二字的隐语。
典故出处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蒱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那古老的书斋中,学者沉浸于古籍的世界,努力探索着,终有一日能达到如同“黄卷幼妇”般的高深境界。
成语故事
- 在东汉末年,有一个地方名叫上虞。那里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曹娥。
曹娥的父亲是一位巫祝,以主持祭祀等活动为业。一天,她的父亲在江边举行祭祀仪式时,不幸失足落水,被江水卷走,从此杳无音信。曹娥听闻这个噩耗后,悲痛欲绝,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日夜守在江边,希望能找到父亲的踪迹。
时间一天天过去,曹娥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父亲。她沿江一边哭泣一边呼喊,其情其景,令人动容。周围的人们都被她的孝心所感动,纷纷前来劝慰她,但曹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找到父亲。
就这样,曹娥在江边苦苦寻觅了十七个昼夜。到了第十八天,疲惫不堪的曹娥感到自己已经没有了力气,但她依然不愿离去。此时,天空乌云密布,江水汹涌澎湃,仿佛在预示着什么。曹娥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信念,她决定如果找不到父亲,就投身江中,与父亲相聚。
于是,曹娥毅然决然地跳进了江中。江水瞬间将她淹没,但她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江面上突然浮出了曹娥父亲的尸体,而曹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人们纷纷赶来,看到这一幕,无不泪流满面。他们被曹娥的孝心和勇气深深震撼,将她的事迹传颂开来。
后来,著名的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听闻了曹娥的故事。他为曹娥的孝义所感动,便在江边的一块石碑上题下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众人对这八个字感到十分困惑,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直到有一天,一位聪明的学者看到这八个字后,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他解释道:“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众人听后,恍然大悟,对蔡邕的才华和智慧更是钦佩不已。
曹娥的故事和蔡邕的题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千古佳话。“黄卷幼妇”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不仅代表了曹娥的孝义,也体现了蔡邕的才华和智慧,更让后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孝道和品德的重视与推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顺父母、坚守道义的美德永远都不会过时,它将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黄卷幼妇-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