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之下

成语拼音

huáng quán zhī xià

黄泉之下成语解释

黄泉指地下之泉,人死埋于地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典故出处

《左传·隐公元年》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成语典故

在那不识不知的黄泉之下,好不逍遥快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成语造句

他一生正直善良,相信即便到了黄泉之下,也能问心无愧。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他的弟弟共叔段。在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不断为共叔段请求封地,并且暗中支持共叔段扩充势力,妄图让共叔段取代郑庄公。 郑庄公对母亲和弟弟的行为一清二楚,但他一直隐忍不发。共叔段在武姜的支持下,越发肆无忌惮,甚至开始招兵买马,准备谋反。 郑庄公的大臣们纷纷劝谏他要早日采取行动,以免后患无穷。但郑庄公却淡定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且拭目以待。” 终于,共叔段发动了叛乱。郑庄公迅速出兵平叛,共叔段的军队一触即溃,他本人也被迫逃亡。 叛乱平定后,郑庄公对母亲武姜的所作所为非常失望和愤怒,他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意思是他与母亲从此恩断义绝,除非到了黄泉之下,否则绝不会再见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庄公开始后悔自己的誓言。他思念母亲,但又碍于誓言无法相见。 这时,有一位大臣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郑庄公挖一条地道,一直挖到有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母亲相见。这样既没有违背誓言,又能实现与母亲团聚。 郑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开始挖掘地道。当地道挖成,泉水涌出时,郑庄公走进地道,与母亲武姜在地道中相见。母子两人相拥而泣,多年的恩怨情仇在这一刻似乎都化为乌有。 郑庄公与武姜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力量。“黄泉之下”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原本是指人死后所去的地方,后来也常用来表示深深的地下或极深远的地方。在这个故事中,它成为了郑庄公与母亲和解的一个契机,也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之后,亲情依然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让人们放下过去的恩怨,重新走到一起。

黄泉之下-成语图片

黄泉之下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