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不危身

成语拼音

huǐ bù wēi shēn

毁不危身成语解释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同毁不灭性”。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一个人在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危险时,应该保持冷静和坚定,而不是盲目冲动,否则很容易陷入毁不危身的境地。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的公子州吁,自幼娇生惯养,性格乖张,行为放纵。 州吁喜欢舞刀弄枪,结交一些同样好勇斗狠的人。他的行为引起了卫国许多大臣的担忧,其中一位大臣石碏就曾多次劝谏卫庄公,要对州吁加以管教,以免他日后惹出大祸。然而,卫庄公却不以为意,认为州吁只是年少贪玩,长大后自然会收敛。 随着时间的推移,州吁的行为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越发肆无忌惮。他常常带着自己的党羽在城中横行霸道,百姓们对他敢怒不敢言。 后来,卫庄公去世,由他的儿子卫桓公继位。卫桓公生性懦弱,对州吁的行为一再容忍。州吁见桓公软弱可欺,便更加有恃无恐,他开始密谋夺取卫国的政权。 终于,州吁找到了一个机会,他带领自己的党羽发动了叛乱,杀死了卫桓公,自己登上了卫国国君的宝座。然而,州吁的篡位行为并没有得到卫国百姓和大臣们的认可,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石碏看到卫国陷入如此混乱的局面,心中十分焦急。他深知州吁的残暴统治不会长久,必须想办法除掉他,才能拯救卫国。于是,石碏暗中联络了陈国的国君,与他商量了一个除掉州吁的计划。 在石碏的策划下,州吁被骗到了陈国。当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陷阱时,已经来不及逃脱了。最终,州吁被陈国的军队擒获,并被处死。 卫国经历了这场动荡之后,终于恢复了平静。石碏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除掉了祸国殃民的州吁,保卫了卫国的安宁。虽然他在这个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的行为却彰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不加约束,最终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言慎行,不要为了一时的私欲而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担当,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这也正是“毁不危身”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提醒我们要懂得克制自己,避免因过度放纵而陷入危险境地。

毁不危身-成语图片

毁不危身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