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成语拼音
- 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语解释
- 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典故出处
- 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写一部兵法献给吴王阖闾,阖闾十分高兴,就请他为吴国练兵,借以验证其兵法的可行性。孙武将吴王后宫妃嫔集合起来训练,这些娇妾们不听使唤,孙武下令斩杀两个队长,并对吴王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成语造句
- 战场上情况复杂多变,所以常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出现,将领需要根据实际形势灵活决策。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声名远扬的将军名叫李牧。当时,赵国边境时常遭受匈奴的侵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李牧被派往边境驻守,他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策略。他下令让士兵们尽情地放牧,遇有小股匈奴入侵,佯装败退,任由匈奴掳掠。匈奴人以为李牧胆怯,渐渐放松了警惕。
然而,赵王却对李牧的做法颇为不满,多次责备他。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策略。赵王一气之下撤换了李牧。
新上任的将军改变了李牧的策略,主动出击匈奴,结果却屡屡失利,边境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百姓也遭受了更大的损失。
赵王无奈,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回到边境后,依然按照原来的策略行事。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的军队实力大增。
一次,李牧觉得时机成熟,便设下奇兵,一举歼灭了大批匈奴军队,使匈奴元气大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轻易侵犯赵国边境。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次,赵王听闻敌军有异动,便派人给李牧下达命令,让他即刻出兵。但李牧认为此时出兵并非最佳时机,便没有听从赵王的命令,坚持按兵不动。这便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体现。
李牧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他明白作为一军之将,不能盲目地听从君王不切实际的命令。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坚守自己的判断,最终成功地保卫了赵国的边境,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事迹也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一成语体现了将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国家和军队的利益,需要有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他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君命。正如孙子所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只有给予将领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取得胜利。同时,这也提醒着君王,在任用将领时,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安危尽职尽责。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语图片